董必武的红色家风

2018-02-22 08:51   红安网   红安网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能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及其相关人员的思想言行,进而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检索本土的红色记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居家往事,一个个红色家庭中年轻一代的成长历程,都在诉说着红色家风的无形力量与独特魅力。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董必武的家庭,去感受董老的红色家风。

1886年,董必武出生于黄安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考取过晚清的秀才,也到日本去留过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董必武曾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等职。建国后,又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讲解员 陈凤玲 董必武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在清贫自守,朴诚相传的家风熏陶下,从下就养成了朴诚勇毅的高尚品格。

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虽身居高位,但董必武始终严于律己,兢兢业业,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始终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以"新功未建惭高坐"为座右铭,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不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妻子、儿女、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

董必武的夫人何连芝是1933年入党的老红军,在漫长的革命生涯里,参加过长征,打过仗,负过伤,为党和人民作出过很多贡献。她和董必武结婚后,却从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权。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讲解员 陈凤玲:1956年,他的夫人何莲芝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组织上按照政策规定给何莲芝加工资,名单传到董老那里,董老却把夫人的名字划掉了,他说:“国家现在还很困难,有点利益,先让给群众吧。”

建国后,董必武从不以功臣自居,从不摆老资格,他常用朴诚勇毅、甘当配角与子女们互勉,从来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职位去谋取私利。他经常教导子女,人的一生要靠自己努力学习,靠正确思想的指导,靠老老实实工作,靠组织,不是靠父母,也不能靠父母。

董必武故居纪念馆讲解员 张金红 董必武子女记忆力最深刻的,是他的一句话,

要踏实做人,踏实做事。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讲解员 陈凤玲:董老从不为子女开后门安排工作,他把大儿子送到部队当兵,小儿子送到河北晋县务农,都是要求他们从基层做起。他

为子女题诗勉励道:“父母皆望儿女智,我希尔学愚公愚。”

董必武故居纪念馆讲解员 张金红 1969年的时候,董良翮到河北晋县插队落户,

临行前董老叮嘱他,你是革命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要艰苦朴素,绝不能高人一等。

建国后,家乡的亲友以为董必武在北京做了“大官”,于是要求他利用职权给予照顾,他也一律加以拒绝。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讲解员 陈凤玲:建国后,董老曾多次接到侄子等亲戚来信要求安排工作,董老都一一回绝,并亲自回信,教导他们:“大家现在都很困难,应把生活艰难看成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不是我们家独有或特有的现象”,他指出:“大家应该以劳动生活为光荣。”

对在身边的工作人员,董必武也是严格要求。每逢新同志到他身边工作,他都会当面讲清三条规矩。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讲解员 陈凤玲:他与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一是不许向地方上要东西,二是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三是不许接受礼物。

1975年3月5日,董必武90岁生日。在夫人何莲芝的搀扶下,在病榻上写下他一生的最后一首诗《九十初度》: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弊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新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这是董必武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董必武身居高位,他一生真正做到了“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是“中国共产党的模范领导者之一”。1975年他在北京逝世,叶剑英在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