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2010年1月23日,习近平同志亲临红安视察并强调指出,红安过去叫黄安,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这里的土地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后改名为红安。红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红安从1923年建立党的组织以来,直到解放前的27年间,党组织从未间断,值得研究。这一番话,表达了习近平同志对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重要地位的肯定。在今天的这期节目中,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烟云,通过90年前发生在红安的黄麻起义,一起来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叛变革命,在“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漏网一人”的血腥口号中,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疯狂镇压革命运动。湖北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的革命道路究竟何去何从,成为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8月7日,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在汉口召开。
红安县党史办原主任周少怀介绍:“这个会议就确定了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实行土地革命这样一个总方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当时的黄安县委,就到武汉找到省委,省委向黄安县委传达了这个八七会议的精神和省委组织秋收暴动这样一个指示。”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黄安城,到处张贴着通辑令,悬赏搜捕以董必武为首的92名黄安的共产党员。一批反动军政人员在黄安大肆“清党”、“改组”。紧要关头,一批经过斗争锻炼并与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的共产党员,更坚定地投入革命斗争。8月,郑位三、吴焕先、戴克敏、曹学楷、汪奠川、王秀松、潘忠汝、陈定侯、程翰香、戴季伦和吴先筹等人重建黄安县委,以七里坪为活动中心,提出“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的口号,继续领导广大党员群众,开展革命斗争。9月初,郑位三、陈定侯从武汉带来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的指示,并在县北七里坪文昌宫进行了传达,与此同时,麻城县委在邱家畈举行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同黄安共同行动,举行武装起义。11月13日下午,起义军整装待发,人人胸佩红色赤化带、左膀系着白布条,浩浩荡荡向黄安城挺进。
红安县党史办原主任周少怀说:“这次起义与其他大的起义不一样,这个起义的主力军,全部是黄麻两县的农民,几百位自卫军,上千位农民义勇队,几万农民拿着锄头、铁锹、冲担这些原始农具,这样的一个农民,这是它的主体。 ”
14日凌晨4时许,起义军主力3万余人在总指挥潘忠汝、副总指挥吴光浩的率领下,进抵黄安城西北城门外,整个黄安城被围得水泄不通。
红安县党史办原主任周少怀说:“14日凌晨,就攻下了黄安县城,活捉了当时的伪县长,贺守忠。 ”
起义军奔袭了黄安县县政府和警备驻地,一举全歼了城内反动武装,农民革命武装暴动胜利了,革命的红旗第一次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11月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筹备处在县城南门外校场岗召开万人大会,宣布黄安县农民政府正式成立,与此同时,由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改编的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也宣告成立。
红安县党史办原主任周少怀说:“黄麻起义他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鄂东军是中国三大红军主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最早的源头和建军的起点。黄麻起义组成的黄安县农民政府,在鄂豫皖地区,是第一个县级工农革命政权。黄麻起义还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人才。 ”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曾祥美说:“从黄麻起义走出了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诞生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以及红二十八军;并且孕育了两百多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其中上将八位、中将十位、少将四十三位,他们都是立党、建军、治国的铮铮脊梁。 ”
黄麻起义用鲜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别山工农武装革命的烽火。在起义及其后的斗争实践中,红安用14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地写出了 "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和"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图两不图"的红安精神。九十年斗转星移,今天我们纪念黄麻起义这一伟大历史壮举,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