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今天,让我们走近从红安走出来的两位国家主席,看看共和国主席的桑梓情深。
位于鄂豫交界的红安天台山下倒水河畔,有一块神奇的红土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老一辈卓越的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的故乡。董必武善于写诗,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饱含故乡深情的诗篇。“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旋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开自由花。”这是1916年董必武辞别家乡父老和亲情骨肉,奔赴武汉开展革命活动,临行前留给家人的一首诗,表明了他参加革命谋求中华自由解放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后,董必武对在家乡发生的黄麻起义也给予了具体指导。1962年10月28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董必武,在北京写下了《纪念黄麻起义三十五周年》的诗篇,诗云:廿二年间起伏多,黄麻革命涌洪波。大山三座终移去,党引工农奏凯歌。燃原烈火起星星,烧却江淮腐恶根。英勇斗争成绩夥 ,山区到处见新村。这首诗表露了董必武对家乡人民翻身得解放,家乡旧貌换新颜的欣喜心情。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陈凤玲说:“新中国成立后,董老曾于56年,58年,62年三度回乡。白发皤然老寿星,不辞辛劳故园行。心长语重情切切,天台倒水留英明。这是我们红安人民赞颂董老三度回乡写下的诗句。三度回乡,让董老对红安的变化有了很深切的感受,临行前董老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三度回乡景不同,树高草密麦粮风。人民生产皆积极,共说中央政策工。”
几十年的革命生涯,抹不掉董必武对故乡烈士的深切缅怀。回到故乡,董必武会凭吊烈士,瞻仰革命遗迹遗址。
董必武故居纪念馆讲解员张金红说:“ 一九五六年四月,董老第一次回到家乡,他对红安的县委负责同志说,你们要建一个烈士祠,红安为革命牺牲了十四万人,你们应该修建一个烈士祠,来永远纪念他们。”
董必武出生于清贫家庭,了解人民疾苦,能深入接触基层群众。解放后,他非常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陈凤玲说:“董老每次回乡,他都抽时间与故乡人民一起品茶,叙说乡情,他知道我们红安人民喜欢喝茶,但是不会种茶,他提出,红安要自己生产茶叶,不仅要供应自己,还要出口。”
鼓励家乡人民通过种植和生产茶叶改善生活的不仅只有董必武,同样从红安走出来的另一位国家主席李先念,也很关心家乡的茶叶生产。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邹芬说:“ 一次回乡期间,县委负责同志告诉他,近几年县里生产的绿茶除满足本县市场销售外,每年要出口30多万斤,今年有把握出口50万斤。李先念同志满意地笑了。他说,我小时,我们这个县本地茶很少,人们喝茶都是从安徽六安贩来的,叫六安末子,现在你们改写了历史。他嘱咐县委领导和茶场干部,不仅要多种茶,还要种好茶,要请专家教授指导,依靠科技上档次,创名优,这样才能多赚钱。”
解放后,李先念先后5次回到红安,十分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儿童教育等情况,并多次在北京和武汉接见红安干部群众代表,对红安各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今天,那条给红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京九铁路,就与李先念有着一段温暖人心的故事。
李先念的侄孙李先念故居纪念馆陈春华说:“ 京九铁路当时的连接线不经过我们红安,但是有一个方案说是要经过我们红安的八里,县委跟他汇报这个事情之后,(4月15日)他跟当时的铁道部长写了一封信,他说从发展老区的经济来看,你们再论证一下,能不能经过我们红安,这样对发展我们老区的经济肯定很有好处。”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邹芬说:“ 5月20号,时任铁道部长李森茂复信李先念,简要汇报京九铁路整个走向和经过湖北的方案有关情况。信中说,关于京九铁路和从这条干线经过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红安麻城并建湖北至武汉的联络线的走向,沿线人民都很关心。铁道部已经按照这个方案上报,虽然投资大一点,正如您信中所说为了改善老区交通和发展还是值得的。请您放心。”
关心并反映京九铁路在家乡的线路走向问题时,李先念已住院治疗,那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一个月后,李先念在北京辞世。遵遗嘱,家人把李先念的部分骨灰撒在了苍茫的大别山红安、大悟、麻城等地,实现了他魂归故里的遗愿。无独有偶,在董必武去世25年后,后人也将他的骨灰迁回了红安,实现了董老生前最后一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