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英烈传——雷绍全

2018-09-02 09:33   红安网整理   .

雷绍全(1900-1931),又名雷轰,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人。父亲雷作霖是旧县署的钱粮师爷,为人正派。由于家里经济条件较好,雷绍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经常叮嘱他要好好读书,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雷绍全谨记父亲的教诲,研读《论语》、《左传》、《通鉴辑览》等书,有的书能一字不落的背下来。高小毕业后,恰逢董必武、张国恩在武昌涵三官创办私立武汉中学并开始招生,董必武的家也住在县城,雷作霖敬佩董必武的学识和为人,他决定把儿子雷绍全送到武汉,拜董必武为师,就读于武汉中学。

武汉中学是当年湖北省内首屈一指的一所新型中等学校,培育了大批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新型人才。与雷绍全同时入学的黄安学生还有董必武的胞弟董贤珏和王鉴等5 人。董必武对他们学习上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检查他们的各科作业,还通过恽代英主办的利群书社弄来一些进步书刊,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研读。

董必武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常带几个学生到江边走走。雷绍全、王鉴和麻城籍的刘象明、邓天文等是陪董必武散步次数最多的几名学生。散步时,董必武的话题涉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但议得最多的还是时政、民生。显然,他是引导大家关心社会问题。有一次,雷绍全随董必武在江边漫步,当谈到“官逼民反”的道理时,董必武指着波涛汹涌的长江,意味深长地说:“大江东去,任何力量不能使它倒转,阻止它前进!”周末学校放假,雷绍全经常邀几个同学到董必武住所拜访,谈论当时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在董必武的教育影响下,雷绍全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1923 年,经董必武和武汉中学教英文的陈潭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冬天,党的黄安工作组在武汉中学成立,雷绍全成为最早的成员之一。

 翌年初,他随工作组回县,与董贤珏、王鉴一起在县城建立并发展党团组织,在县城周边以及高桥等地发展了一批党员,到1925年10月止,全县共有党.团员45 名。12 月底,黄安县社会主义青年团特别支部成立雷绍全任书记。

 1924 年,在董必武的指导下,黄安青年协进会成立,雷绍全是负责人之一。他一方面在武汉积极活动,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回黄安开展革命宣传,推动农村革命。

1925 年黄安大旱,许多山地、良田颗粒未收,农民处于饥饿之中。荒年饥岁,地主与奸商勾结,囤积居奇,又将大批粮食外运销售,牟取暴利。青协会指示在七里坪第二高等小学任教的会员,发动群众,开展截粮斗争,与此同时,雷绍全等领导青协会员发动高桥、八里区的农民将倒水河上用竹排外运的大米全部拦截下来。

大革命时期,雷绍全根据中共黄安特支指示,以个人名义加人国民党,并连续两届当选为国民党黄安县党部执行委员和青年部长。他的革命思想影响了父亲。父亲与当时的县署官员李墨林达成默契,李墨林对雷绍全的革命行动未加干涉和阻挠,更未按照吴佩孚的旨意横加镇压。北伐军攻克武昌城的消息传到黄安,雷绍全立即参与部署迎接北伐军的各项工作。雷绍全和县党部多数执委认为,李墨林虽属北洋军阀委派的官员,但对本县革命不千预就是保护,应该留用继续主政,以推动地方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李因此未被县党部、县农协撵走。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武汉政府派遣反动军政人员到黄安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悬赏捉拿黄安的92 名共产党员,疯狂镇压革命运动。雷绍全被列入通缉捉拿的对象。在革命的生死关头,他意志坚定,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1928 年秋,雷绍全先后担任中共黄麻县委代理书记、黄陂县委书记等职。中共鄂东特委成立后,他为特委委员和特委宣传委员会委员。宣传委员会日常工作是规定口号标语,撰写宣言、歌谣,编辑、印制并分发宣传品。在宣传委员会工作期间,雷绍全参与起草了《宜传大纲》,并协助何玉琳主编了鄂东特委机关刊物(英特尔纳雄纳尔》,其第一期的题目为《怎样才能统一中国》、《土地革命》、《被压迫民众的出路》,以及《发展日常斗争,争取广大群众准备武装暴动的说明)等。这个刊物文字较深,重在研究讨论,因此发行量不大。影响最大的是革命歌谣和宣传标语。据曾任特委委员的戴季英后来回忆,当时特委、县委、区委成员都写过歌词,曲子多为仿苏武牧羊调。雷绍全创作了哪些歌,由于年代久远,知情者大都故去,笔者不得而知,但对歌谣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曾任宣传委员会主席的何玉琳于1929 年9 月8 日 写给党中央的报告中作了评述。他说:“从经验中歌谣的宣传效力最大,因为各种文字宜传识字者最少,意义又深,又少味,农民最喜欢唱歌。现在赤色区域所有农民都尽唱革命歌,妇女、小孩没有一个不记得一两首来唱......歌中最著名的,收获最大,且普遍传布于黄安、麻城、光山、黄陂的是《十二月穷人歌》、《枪会革命歌》、《兵变歌》,随时随地都听见这革命的歌声,甚至白色区域里的妇女、小孩也自然无顾忌的歌(唱)出来。”由此可见,包括雷绍全在内的特委宣传委员会,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1929 年11月20 日,中国共产党鄂豫边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河南省光山县南部胡子石召开,雷绍全被大会推举为主席团成员。他负责起草的针对“土匪枪会问题的策略”,被吸收到《军事问题决议案》、《群众运动决议案》中,获大会通过。

关于“土匪问题”,他主张:红军“不能随便收编,应使我们的政治影响扩大和深人到他们群众之中去,夺取其群众,使其群众反对其首领。如有投诚者,须彻底改编。”关于“枪会问题”,他认为,“就枪会的性质和过去枪会运动的经验来证明,假使忽视了枪会运动或是策略的错误,就可影响到全部工作,甚至可以影响到当地党的生命上,各级党部应特别注意”。为此,他提出在打击反动首领,争取普遍群众,分化瓦解其组织的具体策略。他的这些观点和主张,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这对于减少革命阻力,壮大革命力量,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1年秋,雷绍全被害,年仅31岁。

新中国成立后,雷绍全被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