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在历史烟云中的红军团长——“木兰山72勇士”之袁芳菊烈士考略

2025-07-14 09:06   袁秋华

我们若记着,他们便活着。

红安有着千千万万的无名烈士,也有着很多有名而“无考”(无详细记载)的革命先烈。因时代久远和当时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甚至有着很多团级以上的英烈,甚或已载入了史册的重要历史人物亦无详细记录,“木兰山72勇士”之红军团长袁芳菊烈士即为有名而无考之列,连袁氏族谱和其家谱只标记(1901一?)且被标注“失考”。因当年修谱时是解放前,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而不敢声张,后世修谱时在上世纪90年代未做详考补记。

作为一名文史研学爱好者,我也只是在2023年春夏之交,在探查追溯红二十五军“九龙长岭战斗”时,方才在家乡红安县七里坪镇袁英河村村部的会议室墙上看到袁芳菊烈士简介牌。当时大为震惊: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竟然近百年来被时代的烟云淹没史册而寂寂无闻……

近三年来,经多方查找、核对相关史料和资讯,并访问咨询多名文史专家学者,得以确认袁芳菊真实身份。相继探查到相关资料,逐步查找到了其一众子孙后代,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也算能稍稍心安了。

在后续的红色历史文化研学活动中,我一直对“九龙长岭战斗”“袁英河抗日阻击战”和袁芳菊烈士的革命历程和生平履历、人生轨迹念念不忘。

据革命烈士名录记载,袁方菊,男,中共党员,红安县七里坪公社袁英河村人,生于1901年,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黄麻秋收起义后,部队后转移到黄陂木兰山打游击。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1931年任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三师218团团长,1932年夏,后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袁芳菊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时红色区域中心早期的革命先驱和领头羊、带路人,奈何英年早逝,加之时代久远,族谱和史料记载几乎均“失考”。现将近年探查到的相关情况及传说记述如下:

2023年夏日,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一行5人驱车前往华家河镇,参观况玉纯将军故居。在认真研学展室展板简介文字时,罗厚斌同志注意到一幅油画,他兴奋地冲我叫道:“华哥快来看!”我即前往观摩研读图板下方文字说明:“1931年10月,况玉纯在河南光山县的陡山河,经黄麻起义转战木兰山的72位游击英雄之一的红军干部袁芳菊(红安县七里坪镇袁英河村人)介绍入党”。我十分惊喜,当即拍照留存,并要求罗厚斌与况玉纯将军二女儿电话联系,确认资料来源于首长档案和“文革”中的“交代”材料及将军去世时的讣告和悼词,并郑重申明入党时间应是1930年10月,强调并要求更改展板上的文字说明。

同年秋天某日,我又前往七里坪镇徐家河村参观拜访徐深吉中将故居,在认真研学其早期的革命活动历程,发现他与袁芳菊早期革命活动极其类似:两人同是紫云区近邻同乡,且都是带领农民义勇军参加了黄麻起义,后都参加了红四方面军成立大会,他曾经担任217团副团长,1931年调任218团副团长,后调整干部任218团团长,两人有同时期、同在一团的任职交集,且袁芳菊、徐深吉应是先后接任218团团长。又找到一个相关历史记载线索,不禁又是一阵惊喜!后查阅徐深吉将军回忆录《烽火年代》,书中并未说到袁芳菊,也无相关记载,甚憾!还有同为木兰山72位游击英雄之徐朋人烈士,也是袁英河邻村高徐家村人,也是在1932年4月在河南光山泼陂河肃反错杀。

2024年3月,我诚邀县红研会崔启荣、赵炳长等一行五人,专程前往河南光山县白雀园镇,意图找到袁芳菊烈士墓和更多相关史料。高耸在香炉山顶纪念园的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碑名)正面中部,刻录着殉难烈士团级以上干部名录,袁芳菊赫然在列!命纪念碑四周巡回瞻仰,并刻意留心周边山坡,果然在纪念碑东侧发现了烈士墓园!怀着激动而又恭敬的心情,一行人分头找寻,我惊讶地在南区第二排中间发现了袁芳菊烈士之墓!第一排正上方竟然就是戴克敏烈士墓!我当即用双手拂拭着红色大理石碑面上的落叶和杂草、灰尘,恭恭敬敬地三鞠躬,并拍照留存,同时发送定位图给了袁英河村村主任。碑面只刻印着“袁芳菊烈士之墓”和生卒月(1901-1932)字样。我们又走街串巷,试图找到纪念馆或陈列展室,据当地居民说并未建成开放,也无从查找到更多史实史料。

回望历史的惊鸿照影,袁芳菊烈士的革命历程和时间脉络大致可推断为: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他即投身农民运动,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1927年组织和参加区、乡、村农民义勇队(自卫队),11月13日前后带队参加了黄麻起义,11月18日参加了校场岗庆祝大会和阅兵,同期编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后随军转移至县东北许葛楼,再从闵氏祠转移至县南黄陂木兰山打游击,成为“木兰山72勇士”,以此为基干力量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后随军转战县北鄂豫边入列红二十五军,1931年任红25军73师218团团长,1932年夏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

2024年初夏,我多次回乡问询、探查袁芳菊家世,亦无人知晓或语焉不详。我分析他应该是有后人的(牺牲时已年过三旬),遂要求村主任和年长的老支书一定要从族谱中查找到袁芳菊家谱世系。因村子大、人口众、户头多,又不知是哪一支哪一房,意一时茫然不知所措而无从下手。幸亏求助一在外地有文化的老退伍军人,得其大略说明和指点,更为神奇的是,恰在其时,袁芳菊嫡孙(后查证确认)袁留忠(年过七旬)竟然不约而至,他说原先听说过好像就是其祖父。据此对应查对家谱,果不其然,其父就是袁芳菊在牺牲前的亲儿子,世系脉络清楚无误!袁留忠平时并不常到村部,也真是天意和天人感应吧!他说:“怪不得我这几天在家总是不自在、不安宁,吃饭、睡觉都不自在。”

经认真查对谱系和调查询问相关家族成员,确认袁芳菊弟兄四人,有弟兄三人投身革命:老大袁芳奎上世纪50年代去世,老二袁芳南是地下共产党员,遭敌暗杀,老三袁芳清参加了地方武装红安县大队,老四袁芳菊结婚不到三年就参加了革命并加入红军。据说袁芳菊生前曾有一次骑着白马,带着警卫员,挂着盒子枪回过一次家,后敌人追捕来了,警卫员被打死,他骑马逃脱了。袁芳菊牺牲后,其妻黄秀英(1901-1975)曾带着两个儿子流浪乞讨为生,小儿子袁小长由于饥寒年幼病逝,大儿子名长庚、号克仁(1924-1996),育有七儿一女。长子袁留忠,即袁芳菊嫡长孙,于1968年冬入伍后,在部队入团、入党并参加了支委,在部队历任连、营通信号,团警卫员、文书、班长、代理排长,1975年退伍后在古峰玲担任乡镇(原紫云乡)企业厂长、支部书记,培育了儿孙三个大学生。袁芳菊之妻黄秀英后为了生活,与大哥袁芳奎重新组合成家,又生下了一女一儿,女儿袁趣娥,儿子袁克凤。袁克凤与同为教师的郑淑华结婚,生养了三儿一女,都培养成了国家教师和干部职工及退役军人。

2024年清明节,袁克凤的四个子女率先专程驱车去往白雀园墓地祭扫;今年清明节,袁留忠(嫡孙)父子也专程驱车去往白雀园墓地祭奠祖父袁芳菊。当天下午我又带着他们到七里坪中心陵园祭扫袁芳菊烈士纪念墓,头一天我还陪同湖北楚黄传媒到县烈士陵园纪念墙摄录短视频,我还特地在烈士袁芳菊英名前献花并鞠躬祭奠。

回顾烽火年代峥嵘岁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庚续红色血脉,弘扬大别山精神和红安精神,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时光飞逝近百年,日月如梭,山河无恙,岁月静好,世事难忘,革命英烈终将被人们永远铭记和缅怀,致敬先烈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