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7月12日上午,红安县七里坪镇张石河村的翠冠梨园里,久违的欢笑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中国石化华中分公司10多位退休的老同志自发组成采摘团队——从武汉专程赶来的“亲戚”,正在梨树下忙碌。
“老张,今年的梨子还是特别甜!”
“陈队长,你们年年都来,比亲兄弟还亲!”
这样的对话,在果园里此起彼伏。这不是普通的采摘活动,而是一场延续了十年的“走亲戚”。
在红安县北部七里坪镇的山区,有一个由3个自然湾、7个小组组成的村落——张石河村。十年前,这里是中国石化华中分公司结对帮扶的贫困村;十年后,村民们早已把中石化的帮扶干部当成了自家人。该村村支书张基福常说:“他们不仅是来帮扶的,更是来走亲戚的。”
第一回走亲戚:送来一座“致富工厂”
2015年底,驻村工作队经过反复调研,向公司领导建议帮村里建一座厂房,很快就得到了批准。2016年春节刚过,第一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尹进群就带着30万元“见面礼”来到了张石河村。
说起厂房,它经历了制衣厂、有机肥料厂,到花生摘果加工厂的变迁。如今,这座约2000平方米的厂房里,长期有15位村民在这里务工。
正在打扫厂房的村民宋大娘说:“收获花生后,就要摘果加工,我们得早点把厂房清理好。”因为花生摘果加工全部免费,整个全县农民都会把花生送过来加工,留下的秸秆加工打碎成粉,是牛羊上好的饲料,每年都会被附近养殖户抢购一空。现在,这个“致富工厂”每年稳定收益在20万元左右。
第二回走亲戚:给村里“梳妆打扮”
“记得2017年夏天,陈湘队长被村里的臭味熏得直皱眉头。”村民吴大叔笑着说。
第二年,中国石化华中分公司92万元“美容费”就到账了。拆除5个猪栏、9个牛栏、3个超市时,有村民不理解,工作队就与原村委书记张国祥一家家上门做工作。现在,4个广场附近的的景观塘倒映着蓝天白云,成了村民最爱去的地方。
“以前城里闺女都不愿回村,现在抢着回来拍照发朋友圈。”村民张大叔的女儿在省城工作,现在每个月都要回村住两天。夜幕降临,广场舞的音乐响起,大人们跳广场舞,孩子们在新建的篮球场上奔跑。这样的场景,十年前村民们想都不敢想。
第三回走亲戚:带来四季的“摇钱树”
“春赏梨花夏采莲,秋收菊花冬榨油。”这是现在张石河村的新民谣。中国石化华中分公司119万元帮扶资金打造的四季产业,让村民一年到头都有活干、有钱赚。
53亩翠冠梨是村里的“明星产品”。每年7月开园,陈湘都会带着亲朋好友来“走亲戚”。村民张方钊老人算了一笔账:“我家土地流转费有几千元,加上务工赚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更让村民自豪的是,他们的翠冠梨已经卖到了河南、安徽、江西和湖南等地,每年吸引周边不少游客。今年,翠冠梨收入预计可达30万元。
第四回走亲戚:解决“喝水难题”
2019年大旱,张石河村6个月几乎没下一滴雨。水库承包人找村委反映情况:为某农户灌溉2亩田,50亩水面面积的胡家冲水库水位下降了40厘米。驻村工作队知道后,立即向公司申请了70万元水稻“救命钱”,铺设了4.5公里波纹管,解决了水稻“喝水难题”。“那会儿,陈队长和我们一起勘探水管铺设走向,鞋都磨破了。”原村委书记张国祥记忆犹新。
现在,1300亩农田以及产业基地的灌溉时间从以前的4天缩短到1小时。村民吴老汉说:“以前灌溉水田要排队,我们6组在最下面,等上几天也等不来水,水都漏到小河里去了。现在只要打开东西干渠沿途水阀,水就来了,这亲戚帮到点子上了!”
走亲戚的脚步从未停歇
2021年7月,中国石化华中分公司的帮扶点调整到了永佳河镇永河村,但“走亲戚”的传统一直在延续。公司每年采购翠冠梨5万元以上,退休老同志定期回村指导。今年7月12日的采摘活动,已经是连续第四年举办了。
临别时,原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湘握着村委书记张基福的手说:“兄弟,咱们这亲戚要一直走下去。”
夕阳下,一辆辆满载翠冠梨的车辆缓缓驶出村庄,而中国石化与张石河村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