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社区)应急管理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2022-02-23 18:06   红安县政协办公室   .

村(社区)是国家政策落实的基点,完善村(社区)应急管理系统、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对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一些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村(社区)的应急管理体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短板:一是缺乏专业人才。现阶段各村(社区)专职的应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往往由村(社区居)委会干部兼任,因而无法全面且系统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村(社区)“两委”干部精力需投放在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级矛盾纠纷协调工作等方面,较难将应急管理工作提到一个突出位置上来,间接造成了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困难。同时村民“自治”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村(社区)劳动力大量流失,这就使得在村(社区)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应急队伍,且村民形成自发的应急团队大多没有接受过应急管理工作的专业培训,不具备专业应急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建立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对村(社区)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但其增加的社会发展成本却也是实实在在。部分财政资金紧张的村(社区),没有充足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应急管理工作中,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就只能沦为空谈。资金投入不足使村(社区)面临应急管理工作下沉的阻力,影响了应急工作的快速处置,间接影响了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三是群众安全意识薄弱。应急管理的实施效果与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密切相关。当前各村(社区)的群众普遍安全意识薄弱,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群众对应急管理、风险处置工作的认识,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

为此,建议:

一、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村(社区)应急服务水平。制定和实施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划,多方面提高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知识和技能。

二、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应急管理,加大对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提高村级应急管理岗位与应急救援队伍的待遇。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支持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努力扩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主体范围,鼓励村(社区)群众、社会组织多方参与,避免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一肩挑”,有效减轻政府的工作负担和工作运行成本。

三、全面开展群众安全教育。要强化村(社区)群众安全意识,引发群众对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广泛重视,全面且深入开展村(社区)群众安全教育。要推进安全宣传进农村、进社区,在活动人口密集地方设立公共卫生以及安全生产宣传标语及横幅,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具备公共卫生意识以及安全意识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要重点做好应急救援等工作举措的宣传教育,重点普及风险防范、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等安全常识,营造良好安全舆论氛围,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深入人心。要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安全培训,提高村民个人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防护技能。

四、科技化、信息化引领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将应急管理工作与信息化、前沿科技相结合,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效率。近段时间国家应急管理部在红安县开展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报送试点工作,就为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该项试点工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全面覆盖的联防联控网络平台,提高了政府的应急响应效率,有助于群众参与,确保应急管理做到预防在先,对紧急情况早发现、早处理。以科技化、信息化引领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开展,进一步提升了村(社区)应急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定能助推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更上一层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