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红苕产业 叫响地标产品品牌

2020-07-28 09:49   吴卫华

绿色生态农业日益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红安苕这个传统的充饥度荒作物,又焕发出了市场生机,被誉为“天下第一保健食品”、“长寿食品”,显示出了新的开发利用价值。重新认识红安苕种植加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红安苕产业进程,对于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安县“红安苕”生产现状

(一)种植历史悠久。红安苕属红安县传统栽培作物,农民户户有种红苕的习惯。县志记载,红安自明代开始种植红苕,过去,红安苕作为红安人的主粮,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大革命时期,作为黄麻起义发源地的红安人民,不只是投身革命,还把作为主口粮的红苕捐给红军指战员作军粮,自己却以树皮草根充饥。红安苕遗传红色基因,孕育了223位将军、孕育了驰名中外的“将军县”。

(二)栽培范围广泛。红安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且雨热同步。平均海拔200米,属低山丘陵区。我县耕地面积为61.8万亩,适合红安苕栽培的面积约为40万亩,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三)重点产区突出。当前我县红安苕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其中,西以二程镇、西北以华家河、七里为主,中部以城关、杏花、高桥为主,都为红苕生产大镇。各地的红安苕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塝田地区。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域,为红安苕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四)深加工逐步兴起。目前,通过政府引进、农业农村局项目扶持,全县红苕利用,除人食少量外,已拥有了红薯深加工企业数家,形成了淀粉、粉丝、酸辣粉、全粉、薯片、薯干、红薯面条、红薯酒、红薯饮料等系列产品。规模的红苕加工企业5家,家庭作坊式加工厂百余家,年加工鲜薯3万吨左右。如红安县二程镇伟杰现代农业发展

有限公司年加工淀粉粉丝、酸辣粉年转化红苕能力在8000吨以上,红福薯片日加工能力15吨。

(五)种植面积逐步回升。七八十年代前后,红安常年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量30万吨左右。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走俏,种植面积开始回升。2018年全县种植面积为6万亩、2019年7.5万亩。以后还将持有稳定的增长态势。

(六)贫困户脱贫带动力强劲。红薯产业在2017-2018年,共计由33个农业市场主体带动全县1032户、每户3000元增收、2019年由24家主体带动1250户贫困户,户平增收600元。

二、红安苕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品种品相太差,商品性不高。红安苕作全国甘薯类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得益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所产出的红苕有着独特的内质,皮薄肉红、少粉多糖,生吃甜而脆,熟食软而香,具备其它地方红薯无法匹比的独特风味。但现今品种退化严重,品相差导致商品属性、商品率低、口感好而面貌不扬形成鲜明对比。2018年,经县农业局组织红安苕三大品种脱毒复壮,但良种扩繁还在启萌阶段,种苗还未能走向市场。

(二)平均单产不稳。全县的红安苕产量差异较大,高的达亩产3000公斤以上,低的只有亩产500公斤左右。我县红安苕主要种植在坡地、瘠薄地、田边、地角,好田、好地种植很少,没能发挥出高产作物的优势。

(三)贮藏设施缺乏。在政府支持下,红安近几年来新建了不少的红苕保鲜库,但是库容都不太大,生长收获季节销售的多,储存反季节销售的少。多数农户以地窖贮藏为主,贮藏方法原始且存量少,腐烂严重,旺淡不均,晚冬早春市场供应不足。

(四)加工利用粗放。全县除红安伟杰、阿帆食品、湖北根聚地、红福等几家较大生产企业外,其它各地基本还是靠农户自己作坊式加工,方法简单,增值率不高。部分地区因销售不畅,大量的红安苕只能喂猪,或简单加工成粉条、薯酒自食,未能转化成商品,红安苕的茎、叶综合开发基本还没起步。

(五)科技含量不高。专门从事红安苕生产研究的力量比较薄弱,急需投入一批骨干力量下苦功夫对红安苕的引种、育种、种植、加工、销售进行深入攻关研究,也不具备功能齐全的标准基地。

(六)机械化程度低。红安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岗地坡度较大,田块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人工投入大,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形成矛盾,产业发展慢。目前红安还没有一套全流程的红苕收获器械。

(七)红安苕产业现面临发展的瓶颈期。难以扩大种植面积的主因,就是“名而不优、转化不足、渠道短小、品牌不强、无时有人要,有时无人问,商贩不下单,种植风险大,无政策分担,品牌响而转化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

三、红安苕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新品种更换步伐,合理安排区域布局。

一是红安苕主要品种为鲜食型三大传统品种,但是只限于鲜食方面,在加工品种方面,要积极引进高产量、高淀粉“双高”型新品种,逐步引进水果型、烘烤型、果脯型、蔬菜型、饮料型、色素型等多种新型红薯品种,让市场品种多样化,更好的适应各方面的消费需求,大力推广脱毒种薯。

二是在种植中,县内也须因地制宜,选择种植条件好,有种植积极性和种植习惯的重点乡镇发展红苕产业,重点乡镇发展重点村,狠抓一镇一品和专业村建设。在种植条件好的乡镇,提倡红苕种植从岗地下到塝田甚至排水良好的大田,防止干旱年份造成损失。

(二)切实加强新技术引进,努力提高种植水平。推行红安苕标

准化种植技术,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变科技为效益,强化科技支撑体系;要进一步规范温床育苗,大力推广红苕催芽育苗技术、聚土垄作栽培平栽、斜栽技术,红苕垄作要改过去顺山向开沟的传统习惯,提倡等高线种植,保护水土;要尽量提早播期,增加产量,并开展垄作地膜覆盖技术推广,提早成熟期,抢春淡占市场;要注意推广应用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重施钾肥,应用保鲜剂延长贮藏时间等相应技术。

(三)狠抓加工转化,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附加增值。应积极深入研究红苕综合加工利用的多门类、多层次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注意引进红安苕加工环节的技术与设备,开展主副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做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创造更多、更优的产品。对加工企业应跟踪调查,相应从实际加工转化量上予以支持,促进转化能力,带动种植户种植增收。

(四)营造产业大氛围。政府须加大以工辅农力度,在育苗、生产、储存、加工、销售环节,给予生产企业及加工企业对应的支持和补贴,建议政府给予红苕生产专项补贴。

(五)加强针对性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变习惯修桥补路的土地整理为高标准农田改造,小田合并大田,鼓励生产企业引进配套机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机械参与生产全环节,解决农村劳动力缺失现状。

(六)增加鲜食红苕产业后劲。

一是拓宽销售渠道,加强电商平台及销售网络建设。利用红安苕地标名品的优势,多创品牌,利用好红安苕公共商标,做大做强红安苕品牌,让红安苕名头更响,种植户效益更高。鼓励本地能人拓宽销售,建立销售激励机制并加强监控,按规定量给与销售能人多适度的补贴。

二是增强产业后劲,提升库存。保鲜库要升级和扩容。红苕真正的销售线路不是在刚刚收获时,而是在市场大量缺乏的反季节时,这

样储藏增值就成了主要的措施。

三是引进红薯收获、清洗、烘干、分级等设备减少生产投入提优增销。突出优势,实现优质优价,劣质成品加工增值增效占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