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布鞋

2019-10-28 19:23   .   吴连生

母亲在我的记忆里,很能干,心灵手巧。她不仅把家打理得紧紧有条、干净利落,而且有一手出色的针线活手艺,尤其是布鞋做得好,我们兄弟姐妹穿出门的布鞋总是受到村里男女老少的好评。母亲做布鞋的手艺是远近闻名的,很受湾里妇女姐妹的欢迎,在农村妇女不仅要学会干农活,还要会做针线活,为全家人缝缝补补,针线活的好坏是村里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象征。

小时候,因为家里很穷,不论春夏秋冬打赤脚走路是常态,别说无钱买鞋,就连吃饭那也是上顿接不着下顿。母亲白天要去生产队上工挣工分,只能用晚上的时间做布鞋给咱们兄妹穿,母亲做鞋的手艺很强,她利用家里大人小孩穿破穿旧的衣服栽剪洗净,再用面糊把一块块的碎布拼接着粘在一起,贴在门板上晒干,农村叫“闭壳子”;然后用晒干的硬壳布做鞋底、鞋帮(即鞋面),做出来的鞋显得直挺硬朗,既好看又好穿。

母亲除了要为咱们一家七口每年做一至两双布鞋御寒外,还要帮湾里的出嫁姑娘纳布鞋上鞋帮,在咱们乡下出嫁的姑娘到了婆家,湾里的大媳妇小姑娘是要来参观新媳妇带来做嫁妆的布鞋和绣花鞋底的,在湾里人羡慕的眼光中,就可以看出新媳妇的针线活儿是否符合婆家的标准,是否有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技艺!湾里的姑娘不论是准备出嫁的,还是未出嫁都是要认真做好布鞋及绣花鞋垫,以显示其在婆家人面前手巧能干的针线活手艺。当然母亲为她们做了针线活后,出嫁的姑娘在回娘家时会带着糠果饼干之类食品来感谢母亲,每到这时就是我们兄弟姐妹最高兴的时候。

每十冬腊月寒天,又是农活相对较少的季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家里根本无法生火取暖,这时的父亲会利用农闲季节出外搞副业,为家增添收入,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在家里守望,白天母亲要出门干农活,夜晚就把自己盖的被子裹在身上,在煤油灯下专注的做她的针线活,一做就到深更半夜。小时候我是经常睡觉睡到半夜醒来,还看见母亲在煤灯下纳鞋底,在微弱的灯光下,母亲一针一线做着全家人要穿的布鞋,只为咱们兄妹有鞋穿不被冬日的寒冷冻着。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天气总是雨雪交加的。我们兄妹几个把棉布鞋(也叫絮鞋)脱掉抱在怀里,生怕鞋子被打湿弄脏,宁愿打赤脚,在冰雪地里跑,去给外婆拜年,同时享受一年中仅有的一次用鸡汤泡的煎糍粑。外婆看到我们赤着双脚,冻得虾子般的通红,马上打一盆热水给咱们泡泡脚,穿上布鞋,暖和和的!我们吃过外婆端上的热气腾腾的煎糍粑、肉糕、肉丸子,一股暖流,从心里传遍全身!吃完了,再脱掉布鞋跑回家……在我的记忆中,家里从来没有为我们买商品鞋,直到17岁的我走进军营,成为一名军人才有机会穿上胶鞋,到后来参加工作,就穿上了皮鞋。

每当我与朋友们谈起小时候的话题时,我总在说,小时候打赤脚走在家乡的田园草地上,如同城里人穿着皮鞋走在地毯上一样舒适!

如今母亲已离我们而去,再也穿不上她做的布鞋,但是布鞋的情结依然在我心中念念不忘,记住小时候穿的布鞋,就记住了母亲的养育恩情。我们要感恩父母,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成人,为我们构筑了舒适温暖的家,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入学到择业择偶,父母无私的关爱陪伴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然而当我们真的长了翅膀飞出父母的身边后,渐渐地淡化了父母的恩情,总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来搪塞,殊不知我们平时的一句问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牵动着父母的情绪。如果,当他们劳累的时候,为他们捶捶背;当他们口渴的时候,为他们递上一杯热水;当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温暖的祝福,他们心中一定会感到无限欣慰,会觉得我们长大了……可是,这么简单的举动,也被我们因为忙碌而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