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新闻网】记红安县国有天台山林场退伍军人、护林员郑长权

2019-10-14 16:43  


添加时间 : 2019/10/14 11:19:00

天台山上护林情

——记红安县国有天台山林场退伍军人、护林员郑长权

通讯员毛红平 胡文彬 潘成军

“谢谢组织的关心,植树造林、森林防火,这些都是我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说话间一位中等身材、脸色幽黑的中年男子站了起来,他就是红安县国有天台山林场职工郑长权同志。这是2019年10月8日上午,红安县七里坪镇党委、政府和县林业局有关领导慰问在七里坪镇扑救河南新县过境森林火灾中受伤的同志所发生的一幕。

郑长权同志出生于1966年12月,1983年10月入伍,在内蒙古赤峰市服役,期间当过优秀士兵、班长。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9月退役,从部队退役后于1991年被安置在国有天台山林场工作,到林场后一直工作生活在生产一线。因工作需要,于1993年调到该场龙王山队点从事护林工作,近三十年来一直坚守在龙王山队点,管护着该场与河南新县交界的近四千亩山林,管辖范围内一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和林木盗伐现象。

守初心,二十八载铸丰碑

28年,青山为伴,绿树为友。

龙王山队点位于林场最东边,山高路远地处偏僻,长期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信号。住的也是土砖房,很多职工都怕来这里,为守护好林场的东大门,长期以来,天台山林场领导为安排职工到该队点管护这片森林资源伤透了脑筋,安排到这里从事管护森林工作的职工总共不少于二十人,有的干脆不来这里,有的找客观理由干了几年就要求调离了,有的甚至直接外出打工。

而自从他调到该队点后,在平凡的护林岗位上一守就是近三十年,用他的双肩扛起了这片山,用他的双手护住了这片绿,用他的坚守换来了这片大山的安宁。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这片绿色事业。曾有人问他,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为何能坚守岗位?他总是笑着说:“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打心里对大山的绿就有一种特别的情怀,每每看到山上生长着的郁郁葱葱的树木时,就象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种呵护之心就油然而生”。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愿与森林共生死,绿满红安,我愿在天台山上站成一块丰碑!”

重担当,生产一线写青春

自参加工作以来,郑长权就一直坚守在生产一线,奋战在阵地前沿,低矮的土砖房阴暗潮湿,崎岖的山路荆棘丛生,肩挑手提的生活方式,入不敷出的微薄工资,从没动摇过他务林的信念,从没浇灭他爱林的热情,从没阻挡他护林的脚步。

“一次森林火灾、一次病虫危害能毁万亩林”。作为一名护林员,他时刻铭记自己担负的责任,每日的巡山情况他都做有记录,哪里丢失一棵树,哪片林子有松毛虫……,事无巨细,点滴详实。每到防火季节,便是他最繁忙的时候。一大清早,他便背上水壶,拿上砍刀,带几包方便面就进山了。有的地段详细巡查,有的地段就蹲点守候。渴了就捧几捧山泉喝,累了就歪在草丛里休息,饿了就啃几口方便面,有时也摘几枚野果充饥。巡山时被荆棘刺痛,被黄蜂蛰伤,被毒蛇挡道,那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只要没有火灾隐患,没有林木盗伐行为,他悬着的心才会缓和一下。龙王山队山林面积大、分散、偏远。附近村庄痴、呆、傻人员较多,关系复杂,除了护林,他还经常走村串户宣传林业政策法规,宣传护林防火知识,用他的淳朴与厚道和当地村民搞好了邻里协作关系,既提醒村民照顾好痴、呆、傻人员,严禁这些人员上山。又提醒村民如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与他联系、沟通。记得有一年的清明节,他刚巡山回来,准备歇歇脚,一村民急匆匆地跑来,“老郑,刚才一辆小车开往山里了,好像是来祭袓的”。郑长权一听,水没顾上喝一口,拿起砍刀就往山里跑。他心里明白,清明节回乡祭袓的人多,极易引发火灾,千万不能大意。果然不出所料,那群人已在山边点燃了祭祀用的土纸,郑长权急忙跑过去制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那群人被郑长权说动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了一场火灾的发生。

在他巡山护林过程中,他已不记得熄灭了多少将引发森林火灾的火种,也不记得劝诫了多少烧荒、烧田埂的村民,由于工作做得实,做得细,在他管辖的范围内,近三十年来从未发生过一次火灾,没有出现过林木盗伐、滥伐的行为。

他的老婆说:“28年来,他的青春是和天台山的森林一起渡过的!”

舍小家,育得山林满芬芳

退队不退志,永葆军人本色。郑长权家庭较为困难,上有78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下有两个小孩上学读书,他家又是林场的“半边户”,而且林场护林员工资待遇低,前几年也就千把块钱一个月,加之龙王山队点是全场收入最单一的生产队,其它生产队都有多种经营和造林育苗任务,职工可以通过参加劳动来创收。面对家庭困难和小孩每年上学的学杂费,郑长权咬紧牙关,为了供两个小孩读书上大学,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和讲任何条件,更没有提出要离开自己热爱的护林岗位。

为了增加收入,他找到相邻村阮店村的领导,默默承包起当地农民抛荒的十多亩农田农地,通过农业生产来补贴家用。从此在龙王山队点出现了一个一边耕种田地,一边守护山林中年汉子的身影。老母亲患有眼疾,视力模糊,郑长权只能在工作闲暇之余加以照顾。

在家里,郑长权也许不是一个好儿子,不能时常陪伴在老人身边尽孝。也许不是一个好父亲,两个孩子从十二岁起就离开了他,独立成长,到镇上租房读书,自己料理生活起居。也许不是一个好丈夫,妻子时常埋怨跟他在山里住了一生。但这一切都没有改变郑长权一颗为林业奉献的心。

郑长权有很多战友同年退役后回到红安,有的做了老板,有的还当上县直部门的领导,他的有些战友出于好心,答应在县城给他找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只是淡然一笑。 妻子气得有时骂他是“死脑筋”,郑长权耐心对妻子说:“我在林场工作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再说龙王山这个地方,山头地块我熟悉,周围的群众我熟悉,我看到这片大山、这片绿,我心里感到踏实!”

他在学习日记中记道 :“严格要求自己,践行党的宗旨,服从组织领导,积极参加党的活动,认真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真正把责任、义务扛在肩上,舍小家、顾大家。”

28年来,郑长权用一名党员和军人的信仰、坚韧撑起了一个家、守住了一方绿、用忠诚、坚韧、勤劳和奉献,书写了当代退伍军人可圈可点的动人篇章。

( 责任编辑:张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