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别胶片时代,数字放映服务民生;十年砥砺磨一剑,乘风破浪铸辉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数字电影已基本完成替代胶片电影的使命。
十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红安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全县13个乡镇(场) 、397个行政村的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应运而生。农村公益电影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如何实现标准化?
怎样满足农民需求?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是党和国家关心农民、服务农民的惠民工程,也是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民心工程。
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是指由政府采购,在全国县级以下农村地区开展的、面向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数字电影放映和胶片电影放映活动。 国家财政为保障农民群众观看公益电影,对放映活动进行补贴。凡经电影主管部门委托招标中标的国有、集体、民营、个体等各种形式的农村电影放映主体(含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或中心、16毫米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在县级以下农村地区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均可享受农村电影公益场次补贴。
改 革 促 创 新
十年来,黄冈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红安支公司秉承“传递党的声音、服务三农发展、推进文化建设”的服务理念,遵循“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发展思路,以“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为目标,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以数字电影为载体,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措施,在数字电影的营销、放映技术革新、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为老区红安人民送上“科技文化大餐”、“致富食粮”, 丰富文化精神生活,助推精准脱贫致富奔小康。
红安电影事业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3年),蓬勃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衰退于九十年代,胶片机型有:8.75mm(联合型)、16mm(分F一14型、甘光、乌克兰)、35mm(分提包机、固定座机松花江系列)等,放映机并其相匹配的发电机早已完成历史使命。
2008年,红安数字院线公司成立,开启数字放映时代。2011年,红安县电影公司改制,结束胶片放映时代,实现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的跨越,彰显了数字电影免冲洗、无污染、零存放的技术趋势。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迎来了红安电影事业的第二个春天,数字电影进军营、入企业、到社区、进学校、到敬老院,为全县经济建设、文明县城创建、精准扶贫脱贫发挥“助推器”作用。
数 字 看 发 展
从一无所有发展到如今全县17支放映队、18名具有较高素质的放映员、管理规范、爱岗敬业的队伍。放映设备由公司成立当初的13套发展到20套。在全县397个行政村共放映49681场,科教电影24890场,受益观众约70余万人次。组织主旋律优秀电影放映 7 场,观众 3.5万人次。爱国主义校园电影放映1750场,学生观众达213773人次。
除了丰富文化生活,还与多个部门合作,利用每次放映前公益宣传时间,播放食药品安全、防集资诈骗、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宣传片,让群众了解各类信息。在影片的选择上,以需求定供给,到农村放电影,可以向群众征求意见点播,根据每个村的人员结构,满足个性化和实效性需求。
省、市、县三级管理平台规范放映,要求讯号同步上传,每场需三张以上现场放映照片,含设备、画面、观众、放映时长、地点等内容,数据卫星监控。每台数字放映机配备摄像头,每名放映员配备照像机,每场都按要求规范放映,任何操作不当,都会在各级监控平台上反应出来。在放映设备上安装监管模块,银幕挂得是否符合标准、周边是不是有群众观看、播放影片是否完整,都会实时拍照传到省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服务监管平台,实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标准化,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保持了“数字放映机使用率、电影放映覆盖率、群众满意率”三个100%。
公益电影进农村,除了放映电影,还为农民做“增值”服务,通过公益电影放映平台,将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技术和防火防盗、卫生防病等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作 者:韩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