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浏河村民说变化

2018-12-14 15:53   江垒 熊欣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红安大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而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可能很多年轻人体会并不是很大,但是上了年纪的人一说起这个话题,感触就特别深,今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听听杏花乡浏河村村民讲述生活的变化。

杏花乡浏河村的赵秋菊,今年73岁,1966年担任村干部,作为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赵秋菊见证了从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变化。

赵秋菊说,原来到哪个湾,哪个村去就是靠走,就是小路、茅草路,夜晚外出有手电筒的拿手电筒,没有手电筒的就靠摸回来。

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生活艰辛,这些都让赵奶奶记忆深刻。

赵秋菊说,原来生活艰苦,有小孩的时候,她的爷爷奶奶是惯得很,她端着碗就淘汤,没有汤淘,她把咸菜碗端着淘汤。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家日益富强,经济逐步繁荣,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基层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明指数都有了显著提升。

赵秋菊说,现在的老人、小孩都是生活在天堂里,到处是路灯,到处是水泥路,没有灰,没有泥;原先都是土坯房子、矮房子,现在都是楼房;原先卫生环境差,鸡喂得多,牛到处乱系,随地见牛粪,走路都不好走,现在卫生打扫得干净;现在的大人、小孩、老人都是过着幸福的生活。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说起杏花乡浏河村,熟悉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浏河云雾茶。改革开放后,浏河村做大做强茶产业,打造“浏河云雾”茗品。

浏河茶场场长包德富介绍,改革开放之前,村里种茶规模很小。以前的一片荒地,后来改种成茶园,当初改种成茶园只有2亩。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而土地改革无疑成为了重要环节,农民分到土地后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到1982年慢慢扩建以后,目前已经有200亩了,以前属于村里集体管理,从今年开始,茶园就个人承包。

茶场每年产茶3000多斤,产值50余万元。在茶叶采摘期,每年都要从浏河村及周边村组雇佣100多名劳力帮忙,每人每天100元劳务费,再加上茶园平时维护、制茶等环节带动周边群众增收,不但富了村民,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浏河村也从落后贫穷的小山村变成了宜居宜业的小康村。

杏花乡浏河村党支部书记包林元说:“下一步,继续巩固和提升我村现有的支柱产业,茶场、林果、养殖和光伏发电,特别是我村的茶场,把“浏河云雾”做大做强,做好招商引资和我村在外有志之士回乡投资创业,更加完善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振兴乡村建设,使我村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就像浏河村一样,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人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坚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活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记 者:江垒 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