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新红村:锚定“红绿”双优势 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2025-09-14 21:59   上新集镇人民政府   陈良新

红安网消息 在鄂东北的滠水河东端,有一座因 “融” 而兴的村庄 —— 红安县上新集镇新红村。这座由原上新集村与红马山村合并而成的 “三地交界红色口子村”,近年来锚定独特区位禀赋、深挖红色文化根脉、壮大特色富民产业,从传统蔬菜种植村蝶变为 “红苕富民、红色兴村” 的乡村振兴标杆,在滠水河畔走出了一条 “红色铸魂、绿色赋能” 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红村的崛起,始于对自身优势的精准研判与科学转化。这里地处红安、大悟、武汉三地交界,G346国道穿村而过,西接大悟县、南邻武汉都市圈,新建成的滠水大桥更如一条 “经济动脉”,彻底打通三地联动发展的交通壁垒。便捷的区位优势,既让村里的农产品能以最快速度直达武汉等大城市的消费市场,也为乡村旅游打开了 “客源通道”。而比区位更珍贵的,是流淌在村庄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开国将军吴振挺的故居静静矗立在村中,向北可串联卢燕秋、何德庆等将军故居,向西能直达红二十五军河口战役遗址 “仙人洞”,一条天然的 “红色文化通道”,成为新红村发展的 “精神富矿” 与 “独特 IP”。

“过去种蔬菜,起早贪黑不说,行情一波动收入就没个准头。现在跟着村里种红苕,技术有人教、销路有人保,一年下来比以前多挣好几千!” 村民周明亮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新红村产业转型的民生实效。几年前,村 “两委” 班子经过反复调研,立足村里连片沙土地适宜红苕种植的资源特点,果断将红苕定为全村核心富民产业,创新推行 “村企牵头 + 合作社赋能 + 农户参与” 的利益联结模式:合作社统一提供优质种苗、全程开展技术指导,还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彻底打消了农户 “种得出、卖不掉” 的顾虑;通过土地流转整合200-300亩连片耕地,实现红苕规模化种植,同时推行 “红苕 + 水稻 + 油菜” 轮作模式,让土地 “四季不闲”,利用率直接翻番。更让 “土疙瘩” 变 “金疙瘩” 的是,村里建成了 “上新集苕粉” 标准化加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将新鲜红苕转化为晶莹剔透的粉条、细腻洁白的淀粉,年加工量达500余吨,产值超60万元,连周边大悟县的农户都纷纷慕名前来加工,新红村的 “红苕品牌” 渐渐有了名气。

产业旺则村民富,村民富则集体强。红苕产业不仅带动50余户农户实现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更让村集体经济 “家底” 越来越厚 —— 通过老村部租赁、撂荒土地整治后种植红苕等举措,村集体每年稳定增收10万余元。但新红村并未满足于 “产业单一旺”,而是着力推动 “红色” 与 “绿色” 深度融合,让村庄既有 “钱袋子”,更有 “好样子”。走进何家湾,吴振挺将军故居旁新建的凉亭古色古香,红色文化广场干净整洁,醒目的红色标识、翔实的革命故事展板,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触摸到红色记忆;村 “两委” 还规划依托滠水河畔300亩连片土地,打造 “观光 + 采摘” 一体化的生态蔬菜基地,既要让绿色新鲜的蔬菜端上武汉市民的餐桌,也要让游客体验田间劳作的农耕乐趣。如今,从村里向西过滠水大桥,沿乡道前往高山庙村,既能参观 “仙人洞” 红色遗址接受革命教育,又能欣赏水库波光粼粼的生态风光,“红色研学 + 生态休闲” 的乡村旅游雏形已然成型,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新红村。

“下一步,我们要把红色旅游做亮品牌,把红苕产业做长链条,让新红村不仅是地理上的‘口子村’,更是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村党支部委员曾超的话语里,满是对村庄未来的信心。如今的新红村,国道旁的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宽阔整洁,红苕加工厂里机器轰鸣不停,红色景点上游人络绎不绝。一幅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滠水河畔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