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新闻网】红安县唱响乡村物质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三部曲

2018-04-27 16:19   黄冈新闻网   毛红平

4月22日上午,红安县高桥镇“能人回乡”项目投资集中签约仪式举行。该镇13位企业家能人回乡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达到3.25亿元。这是该实施“三乡工程”促进乡村振兴的又一举措。

倾力打造 “三城三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红安县通过农业生态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推进乡村精神振兴等路径,让乡村更美丽、农业更兴旺、农民更富庶。

产业,成为红安县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和厚实基础。该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激发红安籍在外能人回乡创业热情,推动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大力实施“三乡工程”,着力打造精准扶贫新引擎,培育乡村振兴新动力。结合 “三城三区”规划、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发展战略,高起点编制策划一批“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户办产业小庭园)”、特色小镇等城乡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量身打造一批顺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符合回乡能人投资意向的定制项目。通过举办能人回乡创业专场项目推介会、说明会,组织专班上门等方式,强化乡情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

开春以来,该县通过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户办产业小庭园“三园”联动发展,实现特色产业带状发展、块状覆盖,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跨乡跨村的产业集中区,引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红安已建成千亩千万元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52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园70多个,特色微庭园6000多个。

红安通过集聚主导产业、特色品牌、乡村旅游等全要素集中示范,建成周家墩千亩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七里坪镇周家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梅冬菊说:“向园区要效益比传统种植强多了,去年把3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在园区务工,收入已达到3000多元,当年就脱贫。今年自己办起了农家乐,收入预计达到4000多元,今年就能致富。”

红安县农业局副局长黄耀保介绍,周家墩现代农业园区按照“一主多元”融合发展模式,着力建成生态休闲旅游区、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城乡试验区、农村改革综合区“四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今年将继续拓展、扩大规模、完善功能,预计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到1.2万元以上。

位于县北华家河镇区的双河村,是一个人口达3000余人的大村,随着农村“空心化”加剧,部分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反而滑坡,村里的难事、麻烦事越来越多,贫困群众怕苦怕累,“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精神贫困”现象也也来越普遍。  

村民中涌现出自立自强、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等好现象得不到弘扬,反而还会招来风凉话,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出现“争贫”“赖贫”“德贫”等现象。  

去年11月,双河村筹资30多万元设立村级“道德讲堂”和百姓舞台。由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理事会组成道德评议委员会,定期评定身边的好人好事,建立“道德台账”予以表彰,每月一公布、每月一张榜、每月一表彰。 “让好人干好事有奖励,乐于干好事;让群众学着干好事,带动乡村文明风尚。”村支部书记华明主道出设立“道德讲堂”的初衷。  

“村里做好事的多起来了,扯皮骂架的少了,连说话都客气起来了。”村民理事会负责人华德峰说,“道德讲堂”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真善美。  

在脱贫攻坚战中,红安县着力物质与精神双脱贫,用群众广泛认可的爱党爱国、环境卫生、科技兴农等“十个好”作为标准,统筹推进“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等文明创建活动,以量化积分的形式,引导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这种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星级评定和道德量化,不仅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荣誉感和自豪感,还形成了以“星”为荣、创“星”争“星”的浓厚氛围。

今年,红安县将把398个行政村纳入“道德讲堂”考核范围,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文明家园建设、脱贫攻坚行动中来,实现文明新风全覆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