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红安

2017-11-27 10:32   最红安   张剑虹

在那个特别的历史时期,这里扼鄂豫皖之咽喉,守大别山之门户,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钟日月之灵秀,得先进之风气,成就中国第一将军县之威名!

这就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红”字褒扬的县,红安县!

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在这里诞生,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共和国将军从这里走出,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2552名烈士在共和国烈士榜上留名。

1923年,从红安走出的湖北革命先驱董必武在他亲手创办的武汉中学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黄安工作组。1925年秋天,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黄安特别支部在七里坪镇文昌宫成立。鄂豫皖地区的革命烈火从此就从红安燃起,燃遍了大别山!

1927年11月13日下午,3万多名黄安、麻城的农民自卫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高举着梭标火把,从县北的七里坪镇出发,向黄安县城奔袭而来。晚上10点,在一阵阵啊呵声中,农民自卫军向县城发起一次次攻击,终于在14日凌晨四时攻破了黄安县城,把土地革命的旗帜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把黄麻人民对新社会的向往写在大地上。

起义农民成立了鄂豫皖地区第一支革命武装——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鄂东军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最初的来源和建军的起点。建立了鄂豫皖地区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黄安县农民政府。黄安著名书法家吴兰陔激动不已,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痛恨绿林,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的对联。“红军”从此由黄安走进了中国革命历史,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统一称号!“红军”从此由黄安走进了中国革命历史,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统一称号!

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起义的成功对推动鄂豫皖边界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受“黄麻起义”的影响和推动,大别山地区又接连爆发了“商南起义”“六霍起义”。三次起义,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鄂豫皖特委决定,将革命根据地黄安七里坪改名为“列宁市”,将“长胜街”改名为“杨殷街”,建立苏维埃政权。

1930年2月17日,七里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七里坪镇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七里区苏维埃政府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庄严宣告黄安县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的诞生!

为了庆祝这一伟大胜利,七里坪列宁小学教员王霁初根据当时大别山人民耳熟能详的歌谣《八段锦》填词改编一首《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的歌曲。最后经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领导人集体修改后定名《八月桂花遍地开》,首先在七里一带传唱,随着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转战南北,很快流传全国各地,成为红色歌曲中的经典。

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在七里坪的河滩上合并成立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委。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徐向前等运筹帷幄,连续发起了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四大战役,共歼敌6万多人,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拥有26个县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发展为4.5万多人。

为了纪念黄安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1931年12月23日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黄安谣》从此传遍天下。

红四方面军转移后,为了反击敌人的疯狂“清剿”,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红安檀树岗重建了红二十五军。为了把红二十五军锻造成纪律严明、素质过硬的革命队伍,鄂东北道委政治部秘书长程坦和宣传科长刘华清,一道将黄安歌谣《红军纪律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条例结合起来,配上当时流行的《土地革命歌》的曲子,编成《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这首歌曲伴随着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脚步一路唱到陕北,唱响了整个红军部队,成为革命军队最嘹亮的歌曲,刘家湾也成了这首军歌原创的诞生地。

27年前仆后继,凝聚成“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27年浴血奋战,锤炼了勇于牺牲、敢于创新、甘于奉献、善于斗争的红安品格!

1952年9月,为了褒扬红安人民革命精神和斗争业绩,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红安人民在荆棘中开辟道路,在废墟上播种希望,咬住发展不放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接过红安发展的接力棒后,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发扬红安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创新活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对接大武汉、统筹大城乡“六大战略”,着力打造宜居县城、工业新城、旅游名城;北部红色生态旅游保护区、中部都市业态宜居区、南部新型产业发展区“三城三区”升级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又好又快的局面。

扬龙头,壮龙身,舞龙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全力支持卷烟厂、娃哈哈等老牌企业发展,着力引进一批世界、国内、民营500强企业落户红安,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形成了明月耀星空,满天星斗红的磅礴气势!

坚持“以红为魂、多色协调、三产融合、做大做强”发展旅游产业。“十二五”期间旅游综合收入91.67亿元,占全县GDP12%以上,旅游人次和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3%和61%。如今的红安,处处都是景点,人气爆满,人文历史变成了红安的“印钞机”,山水名胜成了红安的GDP!文化旅游产业是黄冈市的标杆。

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厚植生态文明优势。持续实施天蓝、地绿、水清、土净四大工程,打造大别山绿色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坚持“六度四节”原则,建立高污染产业负面清单,严把招商引资和规划建设环境准入关,红安成为生态文明,环境优美,风景醉人,空气宜人的好地方。

对接新城区,连通汉口北,做实“武汉北”,与东湖高新区战略合作,做优中国光谷·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一空一江两高两铁”大开放交通格局,推进红安与武汉产业、市场、生产要素配置等一体化,积极谋划与武汉在通信、金融等方面互联互通互认。红安已成为武汉产业转移承接地、休闲旅游目的地、农副产品供给地、信息物流集散地。

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发展品质。大力推进“三城”建设,一个龙头作用凸显、发展层次分明、全面协调推进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开始形成。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抓手,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科技化、市场化,一大批有规模、有品质、有效益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红安农业发展的主体和方向。“红安苕”品牌已经唱响全国,“中国薯都”扬名市场。脱贫攻坚在全省、全市实现了“五个率先”,被省政府肯定为“精准扶贫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树立了一面旗帜”。产业扶贫得到国务院扶贫督查组高度肯定。医疗救助“4321”模式在全国推广。

经济社会要发展,干部作风是关键。红安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全面推进思想建党、制度管党。以清廉有为,奋发作为为标准,全面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在全省全市树标杆、在全国有影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造“红安标准”,被中央巡回督导组肯定为“远学兰考,近学红安”;在全国县级层面率先探索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准、方法和路径,省委两次以文件形式推介红安经验;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县委权力公开运行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巡视整改得到省委巡视组充分肯定;形成了强大的廉洁奉公、干事创业气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红安人民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同心协力建设红安,发展红安,保持红安永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