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山下秦家湾

2017-03-10 11:08   红安县人民检察院   秦岭

秦家湾,地处湖北省红安县县境西北角,位于红安第一高峰——老君山脚下,武汉市黄陂区母亲河——滠水河源头,北依老君山余脉,清代属黄安县滠源乡枣林会。几百年来,她静静的依偎在大山的怀抱之中,安静而又内敛。

现在人们听说她,多数是由三个途径,一是那里有规划待建的红安第一个风电项目——远景红安秦湾风电场;二是见到过开着小三马每天从凌晨三四点开始,就忙忙碌碌从县北到县南收购销售农副产品的大批勤劳朴实的秦湾人;三是由秦湾湾落较大而得知。

那么秦家湾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村庄?她有些什么特点?历史文化底蕴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红安县正在开展的“一村一品”、乡贤名人事迹搜集整理、上墙和村级文化建设活动,我们翻开相关文献和历史古籍,并走近秦家湾,细细探究一番。

探索秦家湾历史,自然离不开它所处的周边地理人文环境。位于老君山脚下、滠水河源头,田相连地搭界,紧紧挨在一起的一共有8个村,约1.5万人,分别是红安的秦湾村、熊河村和涂湾村(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大悟黄陂站镇的刘河村(2016年孝感市孝亲村)、熊畈村(省级传统文化村落),大悟吕王城镇的钱湾村、徐湾村和肖岗村。这8个村历史上都属于黄州府黄安县,民国时期,后5个村划归新设立的大悟县。自古以来,这些村就互相通婚,互有姻亲,互有血缘。而由这8个村组成的这一地带的风俗、历史、地理、文化更是有着显著的特点:

一、两省交界、三县犄角。这里鸡鸣两省、狗叫三县。古代是湖广省黄州府黄安县、河南省汝宁府罗山县、河南省光州光山县两省三府三县交界的地方。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此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光山县南部设立经扶县,后更名为新县;黄安县黄陂站镇、吕王城镇、彭店乡、四姑镇及罗山县宣化店等镇划归新成立的礼山县,后更名为大悟县;黄安县更名为红安县;罗山县宣化店镇南部划归黄陂站镇。经过调整后,该处又成为新的三县犄角。黄安县、罗山县、光山县退出,取而代之的是红安县、大悟县和新县。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孝感市大悟县、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两省三市三县在此交界。红安县秦湾村和大悟县吕王城镇肖岗村、黄陂站镇刘河村地形犬牙交错,互为插花地。秦湾古村落与孝感市大悟县吕王城镇肖岗湾相距不到100米,两湾村民站在各自湾里可互相喊话,形同一家。东南八里为红安县熊家河村,西北六里为孝感市大悟县黄陂站镇集镇所在地。

二、村庄密布、湾落庞大。气候适宜,环境优美,极其宜居。村庄密布,人口繁衍较快。红安县和大悟县最大的村庄和最大的自然湾都集中在这里。其中,熊河村全村3000余人,是红安人口最多的村;刘河村全村2400余人,是大悟人口最多的村;刘河湾400余户、熊畈湾300余户是大悟县最大的两个自然湾;还有秦湾100余户、熊河村后河湾100余户等等都是两县有名的人口大湾等。站在高处或公路边,远远望去,这一带四面八方都是大片大片的古民居古村落,一派人丁兴旺的景象。在这些村庄里,有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各一个,市级孝亲村一个。分别是:中国传统村落涂湾村,湖北省省级传统文化村熊畈村,2016年孝感市孝亲村刘河村。

三、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北依老君山,西望仙居顶,西北的刘河湾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流水孱孱,恰如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诗画。熊河村、刘河村和熊畈村有大块的河流冲积平原和田畈,每到春天,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把秦湾的东南和西北装饰成金黄色的海洋。而东北边的老君山上则战火犹存,古木参天,古兵寨林立,建有著名的三大兵寨。有黄安古代最大的寨圩大兴寨,长度约4公里,位于小老君山南侧、红安熊河和秦湾村地界上,东南距秦湾4公里;响铃寨东北距秦湾三公里,保安寨正东方向距秦湾1.5公里;有鄂东最美的瀑布刘河村三天门瀑布,峡谷长约2公里,呈s形,景区有大小瀑布十余处,主要景点位于秦湾正北方向2公里处;有古黄安最美的古村落——黄陂站镇熊畈村九重屋等等。

四、底蕴深厚、名人众多。一是古代科举榜上有名。清代秦湾产生进士一名,举人一名。其中清嘉庆1808年进士秦光扆是《湖北通志》记载的清代全黄安县秦姓唯一的进士,后担任刺史;秦予钧,是清同治壬戌1862年举人,后担任陕西宝鸡知县;熊畈湾也产生多名举人和秀才。熊斌祖父熊文卿,相传为清末进士,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广西永康州知州。

二是近代产生军政要员。秦湾西北两公里的黄陂站镇熊畈湾是民国时期国民党上将,并担任过北平市长、陕西省政府主席的熊斌的家乡;2004年,他的后人山西省机电厅的熊强来红安寻根,后在时任红安县华河镇党委书记、现任红安县委常委的张凤珍和秦湾村支部书记汪周清的带领下去了熊畈,找到了家乡;南边的涂家湾是共和国开国少将涂锡道的故乡、熊河村况家河湾是开国少将况玉纯的故乡等等。

三是当代走出多名中高级领导干部。在秦湾正西方约三公里的吕王城镇钱湾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贵州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委书记钱运录的祖籍地;西北三公里的黄陂站镇街道则是钱运录的出生地和成长地;秦湾一家兄弟两人现在则分别在广东省和青海省担任正厅级干部。

四是产生三名高考状元。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祖籍秦湾,从其祖父一代迁居七里坪的秦辉福(现年81岁)作为当年红安的5个黄高生之一,考上西安医科大学,成为建国以来红安的第一位大学本科生。三十余年后,1989年,他的小儿子秦汉锋,以超过北京大学分数线的优异成绩,成为当年红安高考的文科状元,后为武汉大学博士。父子两状元,全县仅此一家。2016年,熊畈湾贫困学子熊海阳以662分的成绩成为大悟县高考理科状元。而熊斌的后人亦多为美国、加拿大、台湾的博士、教授、专家。

五、民风淳朴、勇于斗争。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勇敢,几百年来,不惧流血牺牲,敢于同强权和反动势力作斗争。如,清同治《黄安县志》记载:“嘉庆二年春,教匪(天理教,邪教)焚仙花(河南罗山县宣化镇),蔓延光山(今新县大部当时属光山),逼近安(黄安)界。监生(熊河村)熊之炅等集乡勇御之。相持三日,贼不得进。二月二十七日,适大雨,贼由土脊岭(又名土地岭,位于秦湾正东方向2公里处,略偏北,狮子冲附近)蜂拥而至,遂焚熊家河村落,始尽。之炅死之。将南掠,河水泛涨,马不能前,侦知城中有备,且闻广将军大兵蹑其后,乃由羊角会、黄陂会西窜,一路杀人无数。其经举报者皆邀卹典名附忠义。是役也,运筹帷幄者,郡守舒,分守四门者知县王承铨、仇必达、韩海,署今,平治日久,派民上垛,稽查奸细者,典史郑以仁,捐散油烛垛,设一灯,冒雨提戈、倡首登陴者,各门绅士。凡属险要皆有乡兵先声夺人,勇气百倍。故乌合之众闻风西遁。不然,一城如斗,数千亡命能禁其不豕,突而南哉?贼匪西窜复有余,当百余人留据华家河,赵家嘴等处,经乡勇剿散并缉获三十余名,解县衙。叛乱乃平。”

该书在秦湾秦大模的传记中又载:“嘉庆二年,教匪入境,同堂兄大樟捐筑城垣堵御。”在秦湾进士秦光扆哥哥秦光鼎的传记中记载:“嘉庆初,教匪犯境,倡首练,勇守城,贼旋遁。”

大革命时期,秦湾人积极投身革命,32名青壮年参加红军,都被分在一个连队。参加红军后的第二年,在一次坚守阵地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红安是全国第一将军县,秦湾竟然没能产生一名将军,当地人至今还觉得遗憾。“要是他们能分散到各个连队,幸许会有幸存者,会走出将军”,秦湾人如是说。

秦湾地处这样的地理人文环境之中,自然与周边村落相互融合,相得益障。既有很多共同点,同时又不乏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一、历史较短。在清朝之前,没有秦家湾。清初至清中期乾隆、嘉庆年间,秦家湾人口也很少。1644年清朝建立至1800年前后,大约150年的跨度,秦湾从只有1人,发展到5至6家,人口增长速度很慢,在清代中后期人口才快速发展。所以探索秦家湾的古代历史其实只有清朝一代。相比周边形成较早的熊河湾、有600年历史的刘河湾及全县其它自然湾,从年龄上来看,它只是一个小弟弟。

《秦湾族谱》记载,清朝之前,这里是李家湾,全湾住户皆姓李。明末天启年间,约1620年前后,黄安县太仙乡(今杏花乡凉岗村)寅畴湾禀贡生秦松(秦王秦八世祖)外出赶考,离家往西北方向行走八十里至滠源乡枣林会李家湾时,突发疾病,遂留下治病调养。病好后,秦松发现自己竟与此地有缘,遂放弃赶考,在当地注籍,成为秦湾的始祖。秦松1620年前后到秦湾,与红安县(1563年建县)大致同龄。他在明朝灭亡的前一年,1643年去世,享年49岁。

后秦盛李衰,李家湾秦姓户数越来越多,李姓户数越来越少,最后仅剩的几户李姓人家也全部搬走,李家湾遂改名为秦家湾,当地村名也改名为秦湾村。1869年清《黄安县志》载当时湾名仍叫李家湾,据此,李家湾改名为秦家湾的时间应是在清朝末年。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秦家湾迅速发展成100多户的秦姓大湾落。

二、名门之后。 始祖秦松1594年出生,系秦王秦氏第八代传人。秦王秦氏由秦姓外公抱王姓外孙而来,所以它来源于两个姓氏,融有四省血脉。王姓始祖自山西太原迁江西锹溪迁湖北红安,明初落户今红安县杏花乡白果树村;秦姓始祖自甘肃天水迁江苏高邮迁红安,宋代落户今红安县杏花乡花园村九官店。故秦王秦又称太原天水秦。秦氏一脉先祖系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及其孙武状元秦通;而王氏一脉则来源于与陇西李氏(皇族)、清河崔氏等一起并称为唐朝五大贵族之一的皇后家族太原王氏。黄安县王姓有七八支之多,却独有秦王王和秦王秦系太原王氏。

三、地形独特。位于老君山脚下,北依老君山,地势较东面熊河湾和西面的刘河湾均略高。滠水河的西源头发源于老君山西端,自东向西沿秦湾背后的大山北面,流向黄站刘河湾,然后转90度弯南下在熊畈湾与滠水河的另一支源汇合。而滠水河的东源头发源于老君山南端,流经秦湾的东南方向,两条河流基本绕秦湾一周,形成山环水抱之势。而秦湾的陵园之一滚子洼地形则犹如鹅形抱月。

秦湾古村落建在较陡的山坡上,清一色的清朝时期徽派建筑,青砖黑瓦马头墙,错落有致,座北朝南,背山面水,湾前两口池塘。传统的家族式户型设计,每一个大家庭都由一个大门楼子入户,然后里面是三重或多重房屋,有一个或多个天井和廊道相连。血缘最近的一个家族的人就住在一个大家庭里,然后里面又分设多个独立的小家庭,既互为局部,又是一个整体。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及之前,全湾人都住在古村落里,100多户的大湾子,大家互帮互助,相互串门拉家常,一派热闹和谐、其乐融融的景象。从九十年代开始,村民逐渐搬迁到秦湾老公路两旁居住,古村落里住户变得很少,几乎被闲置,许多房屋也因此年久失修。

四、交通方便。七里坪至黄陂站公路自东向西穿湾而过,该公路自古就是黄安县往北通往河南省的仅有的两条交通要道之一。2009年,政府将这条公路改建为大别山旅游公路,并升级为省道。改过去的老公路从秦湾古村落头顶、地势较高的半山腰穿过为从村正南面地势低平处经过。秦湾距离位于其西北方向的黄站镇集镇,过去为八里路,后黄站镇向南发展和扩建,现在的距离大约为六里路。几百年来,当地人购物和出行的主要方向也一直是黄站镇。因地势较周边略高,所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秦湾人骑自行车几乎不用踩,20分钟的功夫就可以从秦湾滑到黄站街道,赶集购物十分的方便。

五、土地贫瘠。由于地势较高,水源不足,所以作物产量不大,土地贫瘠。同时,可供耕种的田地不多,基本状况一直都是人多地少。

六、长于经商。土地贫瘠,人口众多,导致不能做到粮食自给自足。所以自古以来,秦湾人就奋力向外开拓,博身商海。

一是从古至今全体村民亦农亦商。几百年来,秦湾的村民在务农的同时,全民搞副业经商,又被形象的称为“两栖农民”。全湾自古至今,几乎没有一个纯粹的农民,这在全县大概是仅此一湾。一九九几年的《黄冈日报》、《红安报》有多篇报道称,“秦湾全湾100余户人家,就有70多台货运小三马,他们春贩茶叶和菜籽、夏贩蔬菜和瓜果、秋贩花生和饼肥、冬贩药材和白炭”。因为条件艰苦,要想生存就必须拼命劳作,所以秦湾人养成了特别勤劳、特别能吃苦的优秀精神品格。别人称,只要有一分钱的利润,他们也会付出汗水去挣来。

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起五更、睡半夜,每天凌晨三点钟即起床,然后开着小三马前往红安县北、县南及周边麻城、新州、黄陂、大悟、新县、罗山等县收购农副产品,抢第一班。当天蒙蒙亮,别人刚起床,他们的小三马就已经开到各地农户的家门口或田边地头,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换来农户的方便。然后下午载货归来,在黄站、宣化或七里坪将收购的农产品卖掉。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商传统和意志品格,所以即使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全民还不富裕,贫困面较大的情况下,秦湾的贫困户户数也极少,大家普遍生活得还不错。

二是清朝中期2人成为全县有较高名望富甲一方的士绅。清县志载:“秦学治,管修学田书院、文昌宫,多有创造”,“乾隆三十九年欠收,知县钱红,典史吕法海同经管修学田绅士,沿门勤捐,于次春煮粥以赈。四十四年春,知县李之骏蠲(同涓)米八百石,四城门分设四厂煮粥以赈。交绅者经理,东厂太学生秦学治、举人张凤腾、附贡生石中瑜;西厂太学生卢国华、举人吴瑄、庠生吴光、韩者民、程秉衡、黄朝圣;北厂岁贡生耿秉钧、庠生吴文林、王玉青、吴兆揆;南厂拔贡生张炳翰、太学生王华甲、禀膳生肖文燮”;清乾隆年间教谕肖德尊在《黄安重修学田记》一文中记述:“凡事之欲垂久远者,良法难……夫其董其事者峦易吴君瑄、梅轩,王君华甲,磊庵秦君大模,汝中张君允坦也”。由此得知,清乾隆中期,全黄安县修学田及致力于各项公益事业最有名的是秦学治等16人,而秦学治排名靠前;清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全县最有名的士绅则是包括秦学治侄儿秦大模在内的吴瑄、梅轩、王华甲、张允坦5人。对于秦学治、秦大模在县城及各地设粥厂赈灾、资助大量贫困学子、捐款修城墙、修学田、建书院、建学宫、建寺庙、免费为乡亲治病、撕毁穷苦人的债条等清代县志都有多处记载,而且一部分是出自知县本人的记载。而所有的这些公益事业,这些善举,都必须是以个人强大的财力为基础的。从这些文字和记载中可以看出,秦学治和秦大模叔侄二人分别是黄安县清朝乾隆中期和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少数有较大影响力、富甲一方的士绅之一。

三是清朝末年9人到七里坪艰苦创业取得成就。清末十六世秦钧提一家,系乾隆年间十三世秦大模后人,当时全家58口人,四世同堂,在一口锅里吃饭,本来经济条件不错,但因人口实在太多,最终还是养不活,后来召开家庭会议决定,必须分18人出去,离开秦湾外出谋生。于是,涵字辈两名长辈秦涵元、秦涵辉带着懋字辈弟兄几人,几乎身无分文前往七里坪,从给别人打短工,不要工钱,仅为一口饭开始,到积累资本和经验,自己独立开字号经营。主要经济活动是,把七里坪及以北的大别山区和河南省物资贩卖到汉口,然后又把汉口的有关日用品、生活必需品等运回到七里坪销售。行走路线一般是,赶着驴车从七里坪经黄安县城至李集至汉口,然后由汉口沿现在的罗汉省道(黄土公路)经黄陂县城、河口镇、吕王镇到黄站镇,最后向东沿七黄公路(现在的大别山旅游公路红安段)到秦湾,然后回到七里坪。沿途购买,沿路销售。

懋字辈里从秦湾前来加上在七里坪出生并长大的,一共有9人,分别是秦懋梅、秦懋梁、秦懋材亲弟兄3人及共祖父的秦懋道(1930年,在他29岁时殉难,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秦基宽的岳母,小女儿是1996年考上中国科技大的方奇志的奶奶)、秦懋春、秦懋仁、秦懋和(秦辉福父亲)、秦懋榜、秦懋汉亲弟兄6人。短短几十年功夫,除秦懋春1人参加红军牺牲外,秦懋梅、秦懋道、秦懋仁、秦懋和、秦懋榜、秦懋汉6人先后成为资本家,秦懋材1人成为富农。其中秦懋梅、秦懋仁2人先后成为七里坪资产排名前列的大资本家,并担任民国时期黄安县议员。他们致富后,仍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传统,大部分人生活极其俭仆,粗茶淡饭,比穷苦人强不了多少。以至于对于其中两位资产较小的,七里坪的乡亲们说,他们的财富基本是从牙齿缝里节省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等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他们的经济活动在1958年前后随之结束,一部分人受政策限制,在晚年又携子女返回农村,重新务农。

四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办了七里坪支柱产业。兄弟9人中,一位名叫秦懋梁的也很能干,不过因为身体不好,年仅40岁就去世,成为他们兄弟中唯一一个没有发家致富的人。但三十余年后,他的孙女秦冬梅完成了他没有完成的事业。她在六十年代亲手创办七里坪鞋厂、七里坪毛巾厂,并担任这几家工厂总厂的首任厂长。在八九十年代,这两个厂与七里坪拖车厂一起,成为七里坪最大的三大支柱产业,也是当时红安县办得最成功、最有名气的乡镇企业,为七里坪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身高一米七二、性格泼辣、办事雷厉风行的秦冬梅,也成为六十年代七里坪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女强人。但1969年,在她年仅29岁,正值豆寇年华、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不幸突发疾病逝世。在八九十年代担任七里坪鞋厂总经理的王少明,当时是秦冬梅创办的工厂里的学徒,他后来多次提到秦冬梅开拓进取,敢于迎难而上的创业精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七里坪集镇上一共居住着秦姓老户20余户,他们在此已扎根四至五代,生活上百年,除有2户是从福德桥迁入以外,其余的都是那个时候从秦湾迁入的。

现在的秦家湾,村民说,没有大老板,没有暴发户,但中产阶级以上、比较有钱的不少,只有极少数的老弱病残是贫困户,普遍生活较为宽裕。目前,一部分人仍是“两栖农民”,在湾里边种田边经商。一部分人则彻底转型,专事经商,主要分布于武汉、罗山、七里坪、黄站、宣化等地。

七、科举兴盛。一是重视家教。清同治《黄安县志》载:“秦学泗,字会东,庠生。秦学治,字望鲁,监生。胞兄弟也。父母俱逾耄耋,两人白首斑衣,孝思罔懈。一教读,一理家,同居垂老无间言。学治外出夜归,学泗必坐以待,学治不久羁归,必述一日之事以为常。族孙某幼失怙恃,二人抚养之并为立室家谋生计。族有鬻产者,贫不能偿还产,而焚其券。学泗子大樟,侄大模,常教以立身行己之道。老来不入城市,二十余年两举乡饮宾不就。寿八十六,以孙光扆赠奉直大夫。学治性耿介,严取与,购汉口绸缎欠数十金,店已忘矣,卒偿之。娶胡氏,岳家无嗣,愿以产业尽付,辞不受。”从中可以看出,秦学泗、秦学治兄弟俩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及如何做人十分的重视,对于文化知识,他们亲自教授,对于修身养性,则严格要求。他们常教给儿子秦大樟和侄儿秦大模,立身行己之道。

两位长辈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率先垂范。如,孝敬老人、义务抚养孤儿、焚毁债券免除穷苦人债务、不爱钱财坚辞不受岳父家的产业、低调为人、恪守信誉等等,这些言行给后代做出了榜样,让这个家庭的子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又如,志载:“秦大樟,字清潭,增贡生,五世同堂,训子侄以礼,著有《厚贻堂》文集待梓”。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家教一代代相传,秦大樟在接受长辈良好的教育的同时,又对自己子女“训子侄以礼”,使得家风得以延续。秦学泗、秦大樟一脉,连续五代学有所成,后代大多在北方和西北为官,五代不衰,成为秦湾清代最杰出、最兴旺的家庭,这与良好的家风家教不无关系。而象这样注重家教的家庭秦湾并不止一个。

二是捐资助学。前文中对秦学治叔侄修学田、建书院、捐资助学的善举多有讲述,那么秦大模到底修了多少学田呢?对此,清代县志中也有记载:“续置田,乾隆二十三年,置坐落胡家湾田一石;三十一年置坐落静土庵田六斗二升;……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七年,共置坐落李家湾与汪家田共田二石八斗二升;……同治二年又加续坐落李家湾田二斗五升”。文中的李家湾就是现在的秦家湾,从中比较可以发现,十三世秦大模修造的学田大概是全县最多的。所以,秦学治、秦大模叔侄为清代全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清代县志又载:“秦大模,建塾延师以课子侄,凡族戚中贫不能续者,资其膏火,堂侄光扆成进士及游泮者十余人,皆藉玉成。”可以看出,秦大模的堂侄秦光扆是在他的资助下,考取进士。因为他建了学堂,请了老师,全湾秦氏家族子弟才有学可上,同时又都得到他的资助,所以还有十余人学有所成。

三是学风浓厚。清乾隆、嘉庆年间,即1800年前后,黄安县滠源乡枣林会李家湾一共生活着第十三世秦姓兄弟共9人,分别是亲兄弟秦大模、秦大楷、秦大根、秦大格(早逝)、秦凤翱(早逝)5人,与这5人共祖父的堂兄秦大樟,及与上述6人刚好在五服之内的秦新懿、秦新应、秦新殿3人。有的分家,有的没分家,还有2人早逝,秦姓总户数大约在李家湾不足5户,但秦湾始祖秦松身上的读书基因却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秦大模建塾延师以课子侄,清代中后期,这几户秦姓人家读书之习蔚然成风。如,志载:“秦光宇,字庆犀,痒生,生性忠厚,绩学功苦,卒成通儒。居乡十余年,与人无竞,生平事无不可对人言。著有二十二史,摘抄待梓”,“秦大模,子光宇优庠生,孙载狱庠生”,“太学秦光鼎,字调齐。性沉静好读,为文苦心孤诣。五为棘闻不售。”,“儒童秦凤翱妻黄氏,年二十八,夫故,抚子光乙读书有成”等。由此看出,当地学风浓厚,秦光鼎,沉静好读,为文苦心孤诣;秦光宇尽管资质一般,但通过绩学功苦,也著书立说,学有所成,卒成通儒。而秦光鼎、秦光宇、秦光乙只是其中刻苦攻读的代表,可以想象,当时李家湾的这几户秦姓人家,一定是家家有学子,户户有秀才,文风浓厚,书声朗朗。

四是科举人才较多。产生了全黄安县在清代唯一的1名秦姓进士(古代国家每3年举行一次录取进士的考试,每次全国录取300人,清代黄安县每6年考取一名进士,每2年考取一名举人),还产生1名举人、2名贡生,2名监生、1名国学生、4名痒生、1名儒童等,共12人。如,十四世秦光扆,清嘉庆1808年进士,是《湖北通志》记载的红安清朝267年间仅有的39个进士之一,名列二甲96名,全国第99名,黄州府第1名。古《黄安县志》载:十六世秦予钧,清同治壬戌1862年举人;八世秦松,禀贡生;十三世秦大樟,增贡生;十二世秦学治和十四世秦光鼎,监生(又称太学生);十三世秦大模,国学生;十二世秦学泗、十四世秦光宇、十五世秦载狱、秦载岳都是痒生;十三世秦凤翱早逝,是儒童。还有志载:十四世秦光乙,读书有成;十五世秦载煜,能文,未遇,早年卒。谱载:十二世秦洪,行宝有传;十八世秦懋森,武功将校。

五是记入清代《黄安县志》人数众多。秦湾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仅仅几户人家,却有19人被记入清同治1869年版《黄安县志》。记入人数之多,在全县自然湾中属少见。其中,独立立传的有8人,只在科举、仕宦类作记载的6人,在其它各类记述中被提及的5人。

六是由科举入仕途者众多。一人系刺史,在河北担任知州,三人在陕西、甘肃等担任知县;一人担任从六品的布政司理问。如,清同治《黄安县志》记载:十四世秦光扆,刺史,任河北沧州知州、景州知州;十五世秦光扆长子秦堃,任甘肃高台知县;十六世秦予钧,清同治年间任陕西宝鸡知县;十六世秦德钧,任甘肃高台知县;十三世秦大模,任布政司理问,从六品,主管诉讼;十四世秦光绶,选巡政,任按察使司狱(正八品);十五世秦玉堂,秦大模孙子,任六品卫选用典史。

七是为官者官声较好。如,志载:“秦洛臣,刺史,名光扆,以进士治完(县),称升沧州治行,为燕中最泊。去沧,民攀留载道,因违例止。后治延安、武清、满城、遵化暨深与景等处,悉如沧,循良方之袭遂”。文中讲到河北沧州知州秦光扆要离开沧州赴他地为官的时候,当地百姓来到公路上极力挽留,可见官声较佳。

八是士绅致力于县内外事务。如,志载:“秦大模,嘉庆二年,教匪入境,同堂兄大樟捐筑城垣(应是秦湾附近的大兴寨或保安寨城墙)堵御。七年,荒,开设粥厂捐米赈,管修学田十余年,尽心竭力。凡事之有益于众者,无不踊跃倡先。善岐黄济人而不为利,宗族乡党亦称焉”,“黄力忠、秦人模于是年(嘉庆二年)在老君山倡捐修寨(应是秦湾附近的大兴寨或保安寨),监生黄淮于吕王城堵御。七年饥,皆设厂施粥,此北乡人也。”,“钱炉寺,明行取御史秦镗建,道光元年,邑人秦光鼎、秦光熙(照)、秦光简等重新之。”,“太学秦光鼎,字调齐。性沉静好读,为文苦心孤诣。五为棘闻不售。乾隆岁饥,族戚就食全活甚众。嘉庆初,教匪犯境,倡首练,勇守城,贼旋遁。居乡遇事排解,每出一言,两造均服。”由这四段文字可以看出,秦湾的士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强敌来犯,他们身先士卒,率先上城墙抵抗,有钱捐钱,有力出力,坚决保卫家园;黄安百姓有疾苦,他们慷慨解囊,乐善好施;城墙被毁损,他们倡捐修寨,有备无患;乡亲有病痛,他们发挥自己善长中医的特长,帮人治疗却不为财利;群众有纠纷,他们居中调停,积极化解等等。秦光鼎文武双全,秦学治、秦大模叔侄则成为清代黄安县热心县内外事务、名望较高的乡绅。

九是著书立说,文采较好。志载:十三世秦大樟,著有《厚贻堂》文集待梓;十四世秦光宇,著有《二十二史》,摘抄待梓;十四世秦光鼎,系清代《黄安县志》编纂人之一;《秦湾族谱》载:十三世秦大模,著有《梅影堂》文集待刻。清同治版《黄安县志》刊载了清朝中期秦湾一家父子两人的诗文,从中我们不仅能够读出他们的文笔之妙,也能体会到秦大樟与秦大模这对堂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

过枣林寄族兄人模(即秦大模)

秦大樟(清乾隆增贡生)

纸牌寒透风声,人老梅半开。香欲袭,儿童拍手发高歌。光阴冉冉流水急,而我闻之慨以慷。屈指那堪年三十,学书学剑两无成,为射为御将奚执。独记束发受书时,同学少年,俱负笈。相逢半作五陵人,衣马轻肥,下车笠,壮士得志马革尸,英雄失路牛衣泣。儒冠从恋老生头,皎皎白驹其谁执。阿爷尚在,阿母死离。书怕读蓼莪什丈夫,贵不及亲,在累茵列鼎终羞泄。我有一人居三山(秦大模,又名人模,字三山),属在雁,行称既翕,愿言努力独未延。咄咄徒劳重忧悒,感子殷勤意致深,惠我昌言当拜揖。大禹惜寸陶惜分,只到如今始见及,拔剑斫地气复雄,我何人斯,胡为不自立。君不见南山一夜雷雨声,池塘顿起蛟龙蛰。

桃花书院中秋即事

秦光扆(清嘉庆进士、刺史)

桃花洞口山突兀,节届中秋书乍歇。归者大半留者稀,空山饮酒邀明月。山有楂兮水有菱,采归盈掬供肴核,高岭平处敞清筵。席地列坐当山阙,无端风雨西边来。两头吹湿青丝发,而我危坐不肯移,三友同心都不发,风为散兮雨变收,爆竹千声为棲鹘,举头遥望广寒宫,广寒深际浮云窟,不见素娥神飘扬,微闻云桂香馞馞,我思去年中秋时,同堂骨丹悲殒残,又思明年中秋时,射策风籫笔花茁,今夕何夕玉山头,人不倦兮酒不竭,吁嗟此地非寻常。旧有将军秉黄钺,山河半易人半非,束有子孙世代阅,吾侪为访名师来,欣逢佳夕思横越。未知时命究何如,几回欲对姮娥白。

湖北省红安县人民检察院 秦岭

2017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