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深秋的红安,层林尽染,乡愁漫卷。2025年11月9日,在武汉生活的陈女士携闺蜜驱车1.5小时,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红安县上新集镇桥店村四房湾。
她们踏童年山路、寻山林野菇、访红色旧址、品庭院果香,在红古绿交织的村落间重拾久违的故乡味道,更因一份深植心底的红色情怀,主动牵头联系镇村干部,共商河口县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旧址的保护、修缮与复原。
车子驶入刚竣工的王姚线南延线,一幅深秋画卷即刻铺展:道路两旁山茶花苗绿意盎然,远处山林红叶与翠绿相映,熟透的柿桔挂满枝头,如一串串红灯笼点缀山间。“红叶+红湾+柿桔”的独特景致,瞬间唤醒了陈女士的童年记忆,她说:“小时候,我就沿着这条路上学,路边的野果、山间的菌菇,都是最甜的滋味。”
抵达四房湾附近的小程山,陈女士执意踏上儿时的求学路。踏着铺满落叶的蜿蜒山道,她娓娓道来童年趣事。“以前每天清晨,我和小伙伴们结伴上学,夏天采野果,秋天捡板栗,这条路上藏着太多欢乐时光。”山间空气清新,草木清香扑鼻,同乡小妹兴致勃勃钻进山林寻采野菇,清脆的欢笑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穿过山路,四房湾的轮廓渐次清晰。一口明镜似的门口塘映入眼帘,塘埂旁两棵百年古树相依相偎,静静守护着这座古村落。走进湾中,半阴的天光柔和洒落,青石板巷道上的苔痕在湿润砖缝间晕开浅浅绿意,踩上去微凉而温润。湾泉井水质清冽甘醇,掬一捧入口,仍是记忆中的甘甜;庭院内外,柿树桔树枝繁叶茂,果实被天光衬得愈发鲜亮,陈女士随手摘下几个桔子,剥开果皮,清甜果香沁人心脾“这就是故乡的味道,在武汉再贵的水果,都吃不出这份纯粹。”
河口县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旧址前,青砖石门楼在半阴天色中更显古朴厚重,静静矗立见证岁月峥嵘。令人惊喜的是,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就居住在旧址后的两层楼房里,听闻有人探访红色旧址,她迈着稳健的步子走出家门,望着门楼轻声说道:“经常能看到有人来这儿看旧址,这老门楼是咱湾里的宝贝,真希望能早点修缮好,好好保护起来。”陈女士听得格外认真,不时点头回应,眼眶微微发热:“小时候常听长辈说起这些红色故事,如今在旧址旁听老奶奶这么说,更觉红色记忆鲜活珍贵,绝不能被遗忘。”
桥店村委会陈主任见状,主动与陈女士交流旧址保护相关事宜,详细介绍了当前遗址现状、保护难点及后续修缮的初步设想。陈女士当即表明心意:“这处旧址是咱四房湾的精神根脉,更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虽在武汉工作,但始终牵挂家乡,愿意牵头联系镇村干部,一起出谋划策,理清保护思路、完善修缮方案、推进复原工作,让红色地标得到妥善守护。”这番话赢得在场村民热烈赞同,老奶奶站在一旁频频点头,眼神里满是期盼与欣慰。
漫步湾中,谭家田的清末京官陈逵九故里、茅屋岗的二程出生地等人文印记,让陈女士深深感受到故乡的文化底蕴。沿途遇见的村民们,见是返乡游子,纷纷热情招呼:“回来啦!”“好久没见,越来越精神了!”淳朴的问候如半阴天气里的暖意,悄悄漫进心里。“以前只知家乡美,却不知有这般深厚历史,这次回来不仅找回了乡愁,更找到了为家乡出力的方向。”她感慨道,如今的四房湾,生态愈发优美,交通愈发便捷,王姚线南延线与滠水河柳树店大桥互联互通,加之“木兰茶花谷”建设推进,妥善保护修缮后的红色旧址,必将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节点,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中午12:30,半阴的天光依旧柔和,无烈日灼晒,只剩恰到好处的暖意。陈女士一行依依不舍告别四房湾,村民们站在村口挥手送别,反复叮嘱“常回来看看”。“踏山路、采野菇、忆童年,这次返乡不仅找回了故乡的味道,更扛起了一份红色传承的责任。”她说,回去后将第一时间与镇村干部进一步对接,细化沟通保护修缮的具体举措,也会邀请更多朋友关注四房湾的红色文化,让红古绿交融的故乡魅力被更多人知晓。
如今的四房湾,正以“木兰茶花谷+红色遗址群”为核心,整合田园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农文旅体研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这里,每一条山路都藏着童年故事,每一缕果香都萦绕乡愁,每一处遗址都镌刻红色记忆,而游子的反哺与担当、干群同心的守护与耕耘,更让这片热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着愈发蓬勃的生机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