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鼓与历史文化融合的魅力

2025-11-06 17:18   来德胜

湖北民间曲艺被称为文艺的“尖兵”“文艺轻骑兵”,湖北大鼓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湖北民间曲艺奇葩,鄂东鼓书更具有独特的唱腔和主题。

近期笔者在收藏市场收到一本署名“夏栋”的手抄《鼓词》,手抄本的材质为纸质,纸捻装订,在封面手书《鼓词》书名,书幅长29.5厘米、宽16厘米,字体为毛笔手书,竖版格式,全书共19(筒子)页。书页部分为素面纸、部分为乌丝竖栏格式稿纸抄写。通过鼓书的演唱特点和语言风格,推断该《鼓词》是鄂东北地区民间艺人的作品。本文从湖北大鼓的特色、湖北鼓书的代表性人物、夏栋《鼓词》赏析等方面感受湖北大鼓与历史文化融合的魅力。

湖北民间曲艺奇葩——湖北大鼓

鄂东鼓书是湖北大鼓的主要代表。湖北曲艺共有两百多个曲种。曲艺音乐的体制有曲牌音乐体制、板腔音乐体制、综合性体制等。湖北民间曲艺种类有湖北小曲、湖北大鼓、湖北渔鼓、湖北道情、湖北说鼓子、三棒鼓、天沔碟子曲、莲花闹等几十种,其中湖北小曲、湖北大鼓、湖北渔鼓、湖北道情是湖北民间曲艺的四大品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形式简单、容易掌握、通俗易懂、应用及时。湖北民间曲艺是民间音乐与地方语言的巧妙结合,受地方语言腔调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演唱方面,特别讲究吐字和发音,要求字正腔圆即“先字正后腔圆、字吐得清、音发得准”,演员的声腔艺术要求过“五关”,即调气关、发声关、报字关、唱情关、韵味关。即所谓“气不调则声不匀,声不匀则音不圆美,字不清如钝刀杀人,不解曲情则唱同背书,唱无韵味则不可以言曲”,演唱之中乐器不离手,演唱者也是伴奏者。

关于湖北曲艺中的说书技法经验,号称“三巨头”的李少霆进行了精练的总结,提出了“八法”“六口”“十字诀”“十忌”等技法。“八法”即铺景(描绘景致)、叙事(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画像(给故事中的人物开脸、描形)、揣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象声(刻画人物特有声音、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传神(结合人物性格和七情六欲,使人物特征栩栩如生)、入演(进入角色)、出评(以第三人称评述人和事);“六口”即气口、喷口、贯口、辨口、嘻口、叫口等六种口中技巧;“十字诀”即“手眼身步法、心神意念候”等十字,又称内五行、外五行,做到“心与口合、口与手合、手与眼合、眼与脸合、脸与身合、身与气合”,“心领、神会、意周、念达”等总合;“十忌”:一忌语无伦次,二忌言辞不清,三忌手忙脚乱,四忌神散心分,五忌扇不作势,六忌木不应声,七忌淫辞邪说,八忌吃字吞音,九忌轻重不辨,十忌缓疾不分。

湖北大鼓主要流行于湖北黄冈、黄陂、孝感一带,早期民间也叫“打鼓说书”,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说为主,唱腔的基本曲调是《四平调》,脱胎于湖北的民间灯歌《采莲船调》。湖北大鼓属于板腔音乐体制,很讲究咬字、行腔、换气等。清代光绪末期前,湖北的“评书”和“鼓书”没有分开,光绪末年评鼓分流。民间艺人或说门书,或坐茶馆,以此谋生。湖北大鼓分为南路和北路两个流派,南路主要流行于武汉、黄陂一带,以王鸣乐和陈谦闻两位为代表,艺人行腔较为柔和;北路主要流行于孝感、红安一带,以胡明朗为代表,艺人行腔较为刚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有男性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有女性演唱,音乐伴奏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的。具体地说,在1960年元旦,湖北省曲艺代表队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曲艺会演,鼓书艺人王鸣乐演唱鼓书《侦察英雄纪瑞先》,湖北省民间歌舞团李永祥和刘有才伴奏,湖北大鼓从这一次开始配上乐队伴奏。

湖北大鼓名称的变化有一个历史过程。早期湖北鼓书的叫法不一,或叫说善书或叫打鼓说书。1950年5月16日,为了纪念武汉解放一周年,武汉市人民广播电台请王鸣乐以鼓书唱腔的形式说唱贺词,准备录音播放。在准备期间,广播电台文艺干部曾强向王鸣乐了解湖北鼓书的名称,通过交流,借鉴各地民间鼓书的名称,为了便于宣传发展,曾强建议把“湖北大鼓”作为湖北民间鼓书的正式名称,得到了王鸣乐的同意,民间曲艺人员听了电台广播之后,也纷纷认同接收了“湖北大鼓”这个名称。随后,湖北主要民间曲艺都以“湖北评书”“湖北小曲”“湖北渔鼓”“湖北道情”等作为官方名称。

湖北大鼓风格的变化也是有历史背景的。传统的湖北鼓书内容因受到历史社会和说书人经历的影响,其唱腔大多是悲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的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鼓书艺人就尝试改变风格。1951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赴朝慰问团到武汉、江西慰问演出时,魏长林表演的鼓书《双改行》以幽默风趣的风格,深受群众欢迎,并得到了业务专家的认同和支持。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湖北大鼓形成了今天幽默风趣的演唱风格。

两位是湖北鼓书的代表性人物

在湖北鼓书历史上,有两位红安人格外受到世人敬仰,那就是张南一和胡明朗。

曲艺界的光荣与骄傲。张南一(1876-1928),原名张香奎,派号张大曦,红安县七里坪镇柳林河人。幼时家贫,聪颖好学,能说会唱,以打鼓说书为生。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岳府防务会”法庭审判庭庭长、“柳林河防务会宣传股股长”。常着蓝色长衫,以鼓书为斗争武器,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分化瓦解敌人内部阵营。1928年3月23日为革命壮烈牺牲。群众叫他“蓝衣先生”,后以谐音称其为“南一先生”。

张南一在鼓书技艺上,既擅长南路子书,用云板,又会北路子书,用钢镰。曾在河南光州、潢川等地的鼓书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在《红安革命歌谣选》中记载有张南一的鼓词《为什么贫富不均》:

今一天与农友来到田畈,想起来痛苦事积在心间。

众农友坐田埂自思自叹,叹只叹我穷人无吃无穿。

三才者天地人应该平等,是缘何他该富我等受贫?

人都是天地间父母所养,为什么贫富贵贱不均?

那富人享人间良田万顷,我穷人衣食住煞费愁心。

那富人他不做有吃有剩,我穷人做苦工反不如人。

我穷人为活命日夜不咽,只累得筋骨汗流满身。

可怜我经常是缺粮断顿,想起来不由得珠泪双淋。

那富人到春天游山逛景,到夏天穿的是葛夏衣襟。

到秋天穿夹衣和绫罗织锦,到冬天穿狐皮袄和白炭火盆。

吃的是山珍味鱼肉佳品,喝的是名贵茶细瓷壶烹。

大相公小闺女穿绸摆缎,总不与我穷人说合婚姻。

他说是积阴功坟山所荫,又说是阳宅好风水凑成。

细思量其实不是这等,全都是剥削我这种普通穷人。

劝大家且不要被他蒙混,要把那农协会赶快建成。

共产党来领导农民革命,打倒那吃人的土豪劣绅。

乡村的一切权收归农会,普天下穷苦人才得翻身。

新中国红安鼓书的创始人。胡明朗(1908-1967),亦名波成,号焕明,红安县高桥镇庙嘴塆村胡家洼人。幼喜听书,拜余子山为师,学说南路子云板鼓书。一年后,到武汉摆说书场,又拜孝感艺人赵保亭为师,学说北路子鼓书。

日本侵略军占据武汉时,胡明朗在黄安、黄陂、黄冈、麻城等县走乡串镇,为民众说书。1946年,他带着徒弟叶子清、陈定凤、黄焱山等重返武汉摆场。

1949年,黄安解放不久,胡明朗发动民间艺人组成“黄安县第五区评书戏剧工会”,被选为会长。1955年,任武汉地方曲艺队队长。在艺术上敢于冲破前人规范,将云板和钢镰、南北调和楚剧唱腔融为一体,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创造出起鼓三同、跳三针、双凤朝阳、单凤展翅、喜鹊咏梅、燕子穿林、阴阳槌、长蛇阵等8套鼓路。其唱腔高亢豪放,南北兼有;说白顺理流畅,火爆诙谐;动作适当准确,洒脱豪迈。对各种官阶典律、称呼礼节,都有专门考究,临场章法不乱。表演时,喜怒哀乐,神情兼备,人呼“胡疯子”。荆江分洪工程开始,他带曲艺队参加演出。1950年,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为志愿军慰问演出。1958年以湖北文艺代表团成员身份到北京怀仁堂演出,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

胡明朗勤奋好学,早期说唱鼓书期间,曾兼楚戏班子编剧。创作的长篇大书有《五老七侠沈公案》《活人钉棺泼水记》等;鼓书段子有《血溅鸳鸯楼》《武松打虎》《聚宝盆》《小姑贤》《大老王剃头》等;新段子有《饶兴礼》《战斗英雄赵文广》等近50部。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北分会理事,武汉市江岸区、武昌区人民代表。晚年注意培养新人,带有13名徒弟。1967年病逝。

夏栋《鼓词》赏析

《鼓词》中共有6篇鼓词,主要内容包括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历史故事,分别是:

①《熊敬生是怎样起家的?》的原著作者高长任,唱词作者夏栋,1950年1月11日于柯里小学创作,主要内容是讲述嘉鱼县大地主熊敬生如何欺压和盘剥农民群众;

②《秋征》于1950年9月25日作于柯小张家畈分教处,主要内容是宣传1950年秋征政策,鼓励群众积极完成秋征任务;

③《解放军过新年》的作者柯原,主要内容是第四野战军解放华中华南的故事;

④《两个美兵游朝鲜》的作者梁燃尧,主要内容是讲述两个美国士兵如何参军入伍、到朝鲜战场参战被俘的经过;

⑤《苏联农女——美娜》的原著袁振,原载于1951年1月3日湖北日报,作者把它改编为鼓词,以鼓词的形式描述苏联集体农庄农家女美娜的生活,反映了十月革命后苏联人民的幸福生活;

⑥《一年四季苦》作者是浠水农民杨文成,主要内容是通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一年十二个月如何在地主重重欺压剥削下痛苦挣扎的悲惨生活,生动展现了鄂东农民旧社会的典型生活状况。

6篇鼓词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内容和主题。

本文从湖北鼓书技法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来分析评价夏栋的手抄《鼓词》艺术和精神价值。主要选择《一年四季苦》《两个美兵游朝鲜》二篇鼓词为例,来分析探讨鼓词的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时代意义,感受鄂东北《鼓词》的文化魅力。

《一年四季苦》是农村阶级矛盾的历史样板剧。这篇鼓词一共2153个字,以农民和地主作为主人公、一年十二个月为时间轴、农民生产生活为内容,把农民的切身经历和内心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典型的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的历史剧。

对社会状况的精炼概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旧社会,特别是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鄂东农民在土地私有制、土地垄断趋势日益严重、地主重租重课的重重欺压剥削之下,民不聊生、生活无望。该鼓词以“想起过去恨胸膛,总是一年到头忙;汗也流来血也淌,粒粒的粮食进了地主的仓”来表现土地垄断造成的恶果。“正月里来是新年,十家农民十家没有年”“农民心中像油煎”“稞谷算完了把算盘算,连借带欠还不完;背着空箩筐回家转,全家痛哭空忙一年”“抽掉田地教你种不成。夺走我的田地饿死沉”“地主阶级是害人精,天天就是剥削农民”“这麦子本是农人种,麦子到来害农民”等鼓词再现当地农民生存状况,也体现了贫苦农民对地主的无奈和仇恨,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趋势,具有强烈的仇恨情绪。

鼓词用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更加具有亲和力。一是尽量使用方言,让人听得懂。鼓词语言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切合农民文化实际,取得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说上三句车身转”“挖草渣窖塘把泥挑”“打一栗壳又要替儿揉疱”“炸麦粉子大麦饭,不如地主的喂猪糠”“左脚架着右脚闪”等语言都是鄂东农村的方言,易懂易记易理解,一句句方言生动勾出了心中的无奈和仇恨,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二是事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让人。例如“一年到头辛苦做,落得粮食吃不到半年春”“扫地抹桌把茶壶荡,倒茶点火把烟装”“吃了饭把脸一垮,逼得农民把头抓”等语言让群众听后,总觉得是在讲述自己的辛酸经历。三是故事具有完整的周期性。以“正月里来是新年、二月里来是花朝、三月里来是清明、四月里来大麦黄、五月里来是端阳、六月里来是灾天、七月里来交了秋、八月里来是中秋、九月里来是重阳、十月里来小阳春、冬月里来雪纷纷、腊月里来度腊八”一年十二个月的节气来把农民“全家痛哭空忙一年”的辛酸串联烘托起来了。四是充分运用正反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例如地主是“腊肉下面他不爱,清炖的蘑菇把荤汤渗。米要过碓又紧碾,铜罐煮米随水干”“凉忙地下把扇子扇,要茶要烟长工们端;左脚架着右脚闪,闲来还要把麻将打几圈”,农民是“吃了这餐愁那顿,过了夜晚着急天明”“倘若做生意掉了本,卖儿卖女还他地主们”,把地主与农民进行对比,农村节气的喜庆与农民现实的悲苦形成对比,可恨与可怜之情油然而生。

鼓词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告诫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告诫党员干部要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借古鉴今,珍惜当下,夯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要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两个美兵游朝鲜》是一部反对帝国主义的西方剧。该篇鼓词全文2566字,描述的是在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下,约翰生、克威尔两个美国大学生参军入伍参加了侵略朝鲜军事行动,通过他们参战前后的心态和经历变化落差,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势力发动朝鲜战争的历史反动性和军事侵略性。

鼓词首先介绍了朝鲜战争的国际背景,在开篇以“杜鲁门做了一个侵略梦,妄想着战胜公理靠强权;自打谅势孤力单难成事,找来了丘吉尔、贝文、蒋介石、李承晚、伊诺努、銮披文、保大等反动头子一大串”等鼓词介绍了西方势力的侵略动机,再以“先在朝鲜开血路,打了朝鲜打越南;豆芽还能长成树,西德国死灰也许能复燃;台湾现在咱的手,形成一个包围圈;然后再把中国占,一步一步到苏联”等鼓词介绍了侵略计划;而且给士兵画了大饼“朝鲜姑娘千千万,高矮肥瘦随你拣;挨门挨户随你进,金银财宝拿不完”;而最后的结果和教训是“哪一个敢向东方伸血手,管教他,伸手容易缩手难!”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逻辑、活泼诙谐的腔调,把一个复杂的国际事件简单明了地告知群众,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该鼓词体现了富有特色的鼓书语言艺术。一是把复杂的政治艺术化通俗化。鼓词用艺术性语言描写了经过杜鲁门的宣传鼓动,西方势力野心膨胀的各种表现:“蒋介石吃了他的绝命片,李承晚吃了他的亡命丹;伊诺努吃了失魂落魄散,丘吉尔吃了肿腿瞪眼丸;众狗贼吃了撒野性,一个个好似疯狗发了癫”;二是把复杂的国际军事背景通俗化。例如“这正是中朝两国是近邻,好似唇齿紧相连;脱了衣裳身上冷,割掉嘴唇牙齿寒;兄弟同心力量大,团结起来稳如山”。“也兴咱一时走鸿运,抓一个人牌配老天;到那时统治阶级万万岁,穷人再不把身翻”等鼓词就把西方的侥幸心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了。三是灵活运用对比和反衬修辞法,表现效果更加明显。例如汤姆生和克威尔开始是“两个人提起升官越有劲,大拇指一竖,欧克欧克笑连笑”,后来是“荒山上边见一面,二人抱头哭天皇”“ 可怜我家有娇妻难见面,可怜我忍饥挨饿在荒山;眼望着美国流眼泪,哪一天才能回家庆团圆”汤姆生说:“缴了械临死还能吃个饱”;克威尔说:“好吧,我临死也想穿身棉”;而杜鲁门总统是“他倒在总统府里吃大餐”“实可恨上了杜鲁门的当;悔不该漂洋过海来朝鲜,到如今忍饥挨饿咱受罪;”“杜鲁门不该骗俺受熬煎”。通过前后对比、总统与士兵对比,是非对错一目了然。

鼓词至今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采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鼓书形式,把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形象艺术地宣讲给中国的人民群众,增强了凝聚力和必胜的信心。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的国际舆论战,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舆论阵地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结语

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独立的基石,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责任。湖北大鼓是来源于生活,兴盛于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极强的传播力,是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篇鼓词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就是一种号角。

夏栋《鼓词抄本》

夏栋《鼓词》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