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田间工坊”承载乡村振兴大梦想

2025-10-14 16:23   毛红平

红安网消息   霜降后的大别山红安大地,青山如黛,绿水含烟。一个个美丽乡村焕发勃勃生机,尽展青山绿水的外延之美。

阔步走向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红安县把苕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田间工坊”,以红安苕为核心,集“绿色种植、科技加工、农事体验、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项目,通过冰烤薯、即食薯泥,使之成为红安县知名的特色薯类食品生产基地和农业旅游打卡点,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实现产业振兴,从而加快优势产业与‘田间工坊’的精准对接。

“薯”光四射,甜蜜生金。近年来,红安县把红安苕作为“1+5”特色主导产业的强县工程来抓,健全完善红薯产业链链长制,大力扶持引导红薯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基金撬动、新技术推动、产业链带动、品牌轰动,红安苕产业高质量推进。以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为导向,着力解决红安苕产业发展中的框架性、结构性问题,提升红苕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培育全产业链发展新动能。

红安县苕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科技赋能红安苕,通过科学选种,引进优质、高产、高甜度的鲜食型及加工型甘薯品种,如:烟薯25、西瓜红、红安蜜薯、红安紫薯等优良品种。同时进行标准化生产,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统一供苗、统一肥水、统一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标准化种植模式,确保原料品质与安全。

公司利用科技推广可视化农田, 设立“田间工坊”的种植示范区,为红安的农文旅体验打下基础。建立科技小院,引进黄冈市科技特派员、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蔡兴奎带领的团队来红安指导瑞沣合作社建设扶贫车间,开发薯干、薯粉等深加工产品,打造“双薯”品牌,吸纳60名脱贫户就业;开展技术培训4场,覆盖农户超千人,培育技术骨干10余名。前不久,黄冈市科协与黄冈市红薯行业协会签订了《基于地域特色的红安苕品种特性及开发利用研究》研究课题,以科技为支撑,推动红安苕产业发展壮大。

近三年来,红安县“红安苕”种植面积22万亩以上,其中,百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236个。建成“红安苕”组培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年产脱毒种苗3亿株,推广紫檀红、骑龙红、西瓜红等鲜食型品种;济薯25、商薯19等淀粉型品种;龙9、济薯26等加工型品种,脱毒种苗及良种覆盖率达100%。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推进红苕干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产品由家庭式小作坊到工厂化生产的、具有红安特色的红苕产业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公司打造了“红安苕”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60多件,拥有56个红苕产品商标,绿色食品标志5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红苕)标准化生产基地16万亩,“红安苕”品牌价值达41亿元。高桥镇陈家大湾村苕韵农业种植基地占地面积1000余亩,亩产5500余斤,是红安县红苕种植滴灌、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及推广示范基地,带动附近村民100余人就业创收。

该公司还广泛开展红安苕“十进”活动,即进工会、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进餐桌、进食堂、进网站、进省进京,仅沃尔玛、中百仓储等超市采购就达到4万吨,销售额过亿元。着力抓好“三个一”营销策略:一个公共平台,建立大别山红苕交易中心、7个乡镇站点、200个村级网点;一个节会展销,每年举办以“红安苕”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一系列直播推销,市、县多名领导主动为“红安苕”系列产品代言,使“红安苕”走红网络。

“跟着苕韵种红薯,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红安县七里坪镇农户张建国算起“增收账”:2024年,种植20亩春苕,企业保底收购加上分级溢价,净赚7万余元。作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红安县苕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四统一分”模式,通过订单种植、托管代储等方式,带动203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眼下,借助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该田间工坊项目,通过将冰烤薯、薯泥等明星产品作为市场切入点,构建了从种植的绿色田园,到加工与车间所展现的现代工厂,再到消费者体验的完整产业链。

“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联农带农+订单收购’ 模式,不仅保障了优质原料的稳定供应,更将产业发展红利实实在在地反哺给农民,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双赢,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之路。”红安县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人介绍,他们立足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职能,从政策解读到技术指导,从资源协调到路径规划,为乡村企业搭台赋能。

建“田间工坊”,赴共同富裕之约。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一个个遍地开花的“田间工坊”,正成为助推乡村振兴“金钥匙”,在红安大地上铺就一条条百姓“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