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上新集:17村同心绘振兴卷 三色交融谱幸福篇

2025-10-09 09:23   红安县上新集镇   陈良新

红安网消息   秋阳漫过红安西部的岗峦,把暖金的光洒在上新集的土地上。站在石古岭村的民宿露台望去,田埂间的野菊铺成一片灿烂的金黄,蜿蜒的公路上车辆往来有序,红色景点里不时传来研学队伍的笑语——这幅生机盎然的图景,是上新集17个村(社区)同心协力、以“133”思路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模样。

一核领航:17村拧成一股绳,党建红点燃振兴火

“以前各村搞建设,就像散落在田里的种子,没个主心骨,长不出好庄稼。”镇里的老党员提起过往,总忍不住感慨。上新集的17个村(社区),或临山,或靠水,或处岗地,分布散、基础差,早年各自为战,资源难整合、力量难集中。要破局,就得把党建这颗“定盘星”立起来,让17个村(社区)的党组织拧成一股绳,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向前”。

“扛旗攀高峰”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后,镇里的党员干部们揣着“问题清单”往村里跑。哪个村的道路需要修缮,哪个村的产业缺技术指导,哪个村的村民有急难愁盼,干部们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当场能解决的绝不拖延,需要统筹协调的就带回镇里商议。王姚线周边几个村的土地协调曾是块“硬骨头”,涉及房屋拆迁、田地流转,村民们各有顾虑。镇党委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坐在院坝里跟村民算长远账:“路修好了,游客能进来,农产品能出去,日子才能越过越活泛。”真诚的沟通换来了理解,没多久,沿线各村就达成了共识,工程顺利推进。

17个村(社区)的党组织,也在这样的实践中变成了“主心骨”。石古岭村党支部想搞民宿,党员干部先腾出自家老房做示范,把斑驳的土墙刷出新颜,把闲置的农具改成装饰,硬生生把破旧老屋变成了有格调的民宿样板;新红村党支部聚焦宜居,党员们自发组成“环境整治队”,每周带着村民清理巷道、修剪绿植,把曾经堆满杂物的角落改造成小巧的休闲园;富西村党支部则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村里种瓜遇到难题,党员干部第一时间请来农业专家,蹲在地里手把手教技术。

如今走在上新集的村里,总能看到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或是在民宿帮村民整理客房,或是在田间帮农户查看作物,或是在广场上跟老人唠家常问需求。“以前干部喊破嗓子,不如现在带头干出样子。”村民们的这句心里话,道尽了党建引领下的新风尚。17个村(社区)的党组织,就像17根坚韧的红线,把全镇的力量都串联起来,让“为民办实事”不再是口号,而是村口平整的道路、院坝里崭新的健身器材、家门口就能找到的工作。

三线织网:路通景连引活水,生态绿绘就宜居图

“要想日子甜,先把路修宽。”上新集人深知交通的重要性。早年,不少村的路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外面的游客进不来,村里的农产品也难出去。如今,三条交通干线像三条绿色的纽带,把17个村(社区)连在一起,也把上新集的红色资源、生态美景与外面的世界连在了一起。

王姚线南延段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黄金道”。沿着这条路走,既能看到韩先楚将军故居的红墙黛瓦,在苍松翠柏间感受革命先辈的初心;也能走进桥店村的山茶花谷,看粉色花瓣落在青石小径上;还能一路向西,直达黄陂木兰景区,让“红色研学”与“生态观光”无缝衔接。每到周末,不少游客从武汉赶来,上午在木兰山赏云雾,下午就到上新集的红色景点追寻记忆,傍晚住进村里的民宿,尝一口地道的农家菜,日子过得惬意又充实。

S108省道旁的红色研学专线,更是让革命故事有了“活载体”。曾经,通往蔡申熙纪念亭园的路还是条土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游客来了也难久留。后来,镇里把这条路重新修整,铺了沥青,两旁种上松柏,还设置了红色文化标识牌。如今,游客沿着平整的道路走进纪念亭园,在庄严肃穆的氛围里聆听革命故事,触摸历史的温度,沉浸式的体验让红色记忆更加深刻。

G346国道和高山片沿河路,则成了村民的“幸福休闲路”。国道旁的杂物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季常青的绿植和五颜六色的花草,傍晚时分,村民们沿着路边散步,看夕阳把河水染成暖红,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沿河路经过扩宽、硬化和绿化,旁边还建了法治广场和生态停车场,节假日里,外地游客的车停得满满当当,卖土鸡蛋、野菊花的小摊前围满了人,曾经“少见外地车”的小镇,如今成了人气旺盛的“打卡地”。

路通了,景美了,17个村(社区)的“颜值”也跟着提了上来。余家岗村把沿线路段种上了樱花和紫薇,春天花开时,“车在花中走,人在景中游”;新马社区把闲置空地改造成健身广场,装上了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老人能锻炼,孩子能玩耍;新红村清理了河道垃圾,修建了文化长廊,廊下挂着村里的老照片和革命故事,既添了文化味,又成了村民议事、休闲的好地方。

三产富民:17村各展特色长,产业鼓起钱袋子

“17个村就像17棵树,各有各的长势,各有各的收成。”在镇党委的规划里,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而是要让每个村都长出“特色翅膀”,凭着各自的优势闯出增收路。如今走进上新集的17个村(社区),既能看到整洁的村貌、友善的村民这些“共性”的美好,更能感受到每个村独有的“个性”亮点——石古岭的民宿、新和的野菊、富西的瓜果、黄才畈的红色研学,每个村都凭着“独门绝活”,让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石古岭村的蜕变,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这个曾藏在山边、房屋破旧的小村,如今靠着民宿火了起来。最初提起改民宿,村民们心里都打鼓:老房子改了没人住怎么办?投入的钱收不回来怎么办?

村党支部没急着动员,而是先做“试验”——把村集体的旧仓库收拾出来,请来设计师做软装,保留老房子的木质梁架,配上棉麻的窗帘、复古的台灯,再在院子里种上桂花和月季。没想到,第一批来体验的游客就赞不绝口,拍照发了朋友圈,很快就有了回头客。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村民们动了心,村党支部趁机推出“房屋入股+统一经营”的模式:村民出房子,村里统一装修、统一管理、统一接单,收益按比例分成。如今的石古岭村,不少破旧老屋都变成了特色民宿,院子里的桂花一开,香气能飘出老远,每到周末,民宿常常“一房难求”。村民吴大叔笑着说:“以前老房子闲置着,落满了灰,现在不仅能分红,我还能在民宿帮忙,多了份收入,日子踏实多了。”

新和村则把野菊种成了“致富花”。这个地处岗地的村庄,早年种着传统作物,产量低、收入薄,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党支部书记带着党员去外地考察,发现野菊耐旱易种,既能当景观吸引游客,烘干后还能做花茶、入药,很适合村里的土壤。可刚开始推广时,村民们还是犹豫:种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党员们就带头承包了一片地,从播种、施肥到采摘,全程做示范。秋天,岗地上的野菊开得金灿灿的,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拍照,村里又联系了加工厂,把采摘的野菊烘干包装,做成“上新集野菊花茶”推向市场。第一年,种菊的收入就比种传统作物高了不少,村民们见状,纷纷跟着种。如今的新和村,岗地上满是野菊,每到采摘季,村民们挎着篮子在花田里忙碌,连周边村的人都来帮忙,一天下来能挣不少工钱。

富西村的瓜果,也凭着好品质闯出了名气。以前,村里的瓜果都是村民推着三轮车在镇上卖,价格低还卖不完。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种植协会,请来农业专家指导,教大家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还统一注册了商标,设计了漂亮的礼盒包装。党员干部还主动跑市场,对接武汉的超市、水果店,签订供货协议。如今,富西村的瓜果不用出村,就有货车上门收购,村民们再也不用愁销路了。每到瓜果成熟的季节,田埂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村民们挑着满筐的瓜果,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暮色渐浓时,上新集的灯光亮了起来。民宿的灯笼映红了巷道,红色景点的轮廓在夜色中更显庄重,田间的虫鸣与村民的笑声交织在一起。17个村(社区)就像17颗星星,在这片土地上各自闪耀,又彼此呼应。从紧日子到“甜日子”,从“各自为战”到“抱团振兴”,上新集凭着党建的红、生态的绿、产业的金,把17个村庄的梦想串联起来,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稳步前行。未来,这片土地上还会绽放更多生机,书写更多“镇强民富”的幸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