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光漫过红安县上新集镇的田野,像一层鎏金薄纱,轻轻覆在王姚线南延线的柏油路面上。车轮驶过,碾开薄雾,留下一串轻快的声响——这声响里,藏着这片红色土地最鲜活的蜕变。曾经,上新集的路是“绕山九道弯”的蜿蜒,是“隔河望断帆”的等待;如今,一条条新路舒展筋骨,一座座桥梁横跨碧波,将滠水河的涛声、水库的波光、古寨的余晖与红色的记忆,都织进了一幅流动的锦绣画卷里。
滠水河是上新集的母亲河,她绕镇而过,像一条碧绿的绸带,系着两岸的烟火。从前,河上没有像样的桥,只有几座简陋的漫水桥,汛期一到,河水漫过桥面,河东的村民去镇里,只能踩着没过脚踝的水蹚过去,裤脚溅满泥点,鞋子里灌满沙砾。遇到暴雨,漫水桥被冲断,两岸便成了“隔河相望”的孤岛,孩子上学得绕十几里山路,老人看病只能望河兴叹。
如今,解放大桥如一道长虹,轻盈地横跨在滠水河上。白色的桥身映着碧水蓝天,栏杆上雕刻的红色祥云图案,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清晨,第一批通勤的摩托车驶过,车轮碾过桥面的声响,混着河水潺潺的流动声,成了新一天的序曲;傍晚,放学的孩子牵着大人的手,在桥上看夕阳把河水染成橘红色,偶尔有渔舟从桥下划过,渔网撒开,溅起的水花像碎金,落在波光里。站在桥上眺望,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岸边的垂柳蘸着河水轻摇,新抽的柳丝像绿色的流苏;芦苇荡里,水鸟扑棱着翅膀飞起,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河面上,几只白鹅慢悠悠地游着,不时将头扎进水里,叼起一尾小鱼。游人驻足桥上拍照,快门声此起彼伏,有人感叹:“这河景,比江南水乡还多了几分灵动。”
上新集镇境内,郑家冲水库与王家店水库如两颗镶嵌在群山之间的绿宝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水库的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岸边的松柏,偶尔有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把倒影揉成一片晃动的绿。这两座水库,是上新集的“大水缸”。从前,镇区居民喝的水靠井水,遇到干旱,井水水位下降,水流细得像丝线,做饭得先接满一桶水沉淀半天。如今,水库的水通过管道,输送到镇里的清泉水公司,经过净化处理后,变成了甘甜的自来水。工作人员说,今年下半年,自来水管网还会延伸到桥店、石古岭等村庄,到时候,山里的村民也能像镇上人一样,打开水龙头就喝上安全水。
水库边的步道修得平整,清晨,有老人沿着步道散步,手里拎着收音机,播放着红色经典歌曲;傍晚,孩子们在步道上追逐嬉戏,笑声飘得很远;周末,摄影爱好者架着相机,蹲在岸边等夕阳,当最后一缕阳光落在水库中央,水面便像燃起了一团橘红色的火焰,美得让人屏住呼吸。交通的便利,让水库不再只是“供水设施”,更成了居民休闲、游客赏景的“生态客厅”。
往镇区南部走,王郎冲美丽乡村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曾经的土坯房,如今变成了白墙黛瓦的民居,墙上绘着红色故事壁画,“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文化宣传墙绘画,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泥泞的小路换成了青石板路,石板缝里长出的青苔,带着湿润的绿意;村口的老槐树下,新修了石桌石凳,几位老人坐在凳上,摇着蒲扇聊天,手里的茶杯里,泡着自家晒的野菊花茶,清香袅袅。
村口的王郎冲水库,比郑家冲水库多了几分静谧。水库边修了木质的观景台,站在台上,能看见远处的群山像黛色的屏风,环绕着水库;近处的水面上,几只蜻蜓停在荷叶上,翅膀反射着阳光,像透明的玻璃。游人坐在观景台的长椅上,有的低头翻看着刚拍的照片,有的抬头望着天上的云卷云舒,还有人拿出画板,想把这山水风光定格在纸上。村民说,以前王郎冲藏在深山里,路不好走,外人很少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老人守着老房子。自从村里的路与王姚线南延线连通后,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有人是为了看水库风光,有人是为了体验乡村生活,村里的农家乐也跟着火了起来。傍晚,农家乐的烟囱里升起炊烟,饭菜的香味飘满整个村庄——红安苕粉炖肉的醇厚、野菊炒蛋的清香、手工馒头的麦香,勾着游人的食欲。游客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就着暮色吃饭,听村民讲村里的故事,偶尔有萤火虫从眼前飞过,带着点点微光,把乡村的夜晚衬得格外温柔。
沿着南延线往深处走,红色的记忆与古文化的韵味,像陈酿的酒,渐渐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南延线两旁的行道树长得茂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路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像跳动的音符。行至桥店茶花谷,眼前突然被一片绚烂的色彩填满——不同品种的茶花在山间绽放,红的似火,热烈奔放;粉的似霞,温柔娇艳;白的似雪,纯洁素雅;黄的似蜜,明亮温暖。茶花丛中,修了蜿蜒的木栈道,游人沿着栈道漫步,指尖轻轻拂过花瓣,能感受到上面细腻的纹路。春日的阳光洒在茶花上,花瓣边缘泛着淡淡的金边,偶尔有露珠从花瓣上滚落,滴在栈道上,留下一小片湿痕。
郑家冲村的血城坳,曾是革命时期的重要战场。如今,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土地里仍留存着先辈们的热血与勇气。研学团队来此参观,讲解员站在遗址山岗上,声音低沉地讲述着那段烽火岁月:“当年,战士们在这里与敌人激战,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刺刀拼弯了,就用拳头打,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来此探访的游客,认真地听着,眼神里满是崇敬,有人悄悄拿出笔记本,把故事记在纸上;有人伸手触摸身旁的老树枝,仿佛想透过粗糙的树皮,触摸到那段滚烫的历史。
不远处的大城寨,藏着一段古老的故事。残存的寨墙沿着山势蜿蜒,砖石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有的地方长着青苔,有的地方裂着细小的缝隙,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雄伟。寨门上方,“大城寨”三个斑驳的大字,依稀能辨认出当年的遒劲。沿着石阶走上寨墙,能看见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近处的村落炊烟袅袅。老人们说,这座古寨已有几百年历史,曾经是村民们躲避战乱的地方,寨墙上的箭孔,还留存着当年抵御外敌的痕迹。如今,古寨成了游客探寻历史的好去处,有人站在寨墙上拍照,想留住这份古朴的韵味;有人坐在石阶上,听老人讲古寨里的传说,让思绪顺着时光的河流,回到几百年前的岁月。
而小程山的红色印记,藏在村落的每一处肌理里。这里曾是革命时期的秘密联络点,老房子的墙缝里,还留存着当年传递情报的痕迹;村口的老槐树,树干上深深浅浅的刻痕,是战士们练兵时留下的印记。如今,村里的老人们常坐在槐树下,给游客讲当年的故事:“那时候,我们给红军送粮食,要绕着山路走,夜里不敢点灯,就靠月光辨路。”游客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着这些带着温度的往事,红色的种子在心里悄悄发芽。
这些散落的“珍珠”——滠水河的生态美、水库的静谧美、美丽乡村的田园美、红色景点的厚重美、古文化的沧桑美,曾经因交通不便而彼此隔绝,如今被王姚线南延线这根“丝线”串联成串。韩先楚将军故居、红军西征体验点等红色景点,与茶花谷、大城寨等自然文化景观连成一线,游客不用绕路,就能在一天之内,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生态美景的熏陶、古文化的浸润。从镇区到桥店村的时间缩短到10分钟,去石古岭村摘草莓、去王郎冲看水库、去血城坳听红色故事,都成了“说走就走”的轻松旅程。
清晨的薄雾中,解放大桥上已有了往来的行人,水库边的步道上响起了晨练的脚步声,茶花谷里的工作人员正在修剪花枝;午后的阳光里,研学团队的孩子们在红安将军书院认真聆听,大城寨的石阶上坐着拍照的游客,石古岭的神石庄园里传来炒菜的声响;傍晚的夕阳下,滠水河面上的渔舟渐渐靠岸,水库边的游人慢慢散去,村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暖黄色的光映着青石板路——这便是上新集如今的日常,每一处风景都有人欣赏,每一段故事都有人倾听,每一份物产都有人珍惜。
镇里的规划图上,还有更多美好的期待:清泉水公司的管网会延伸到更多村庄,茶花谷会新增“茶花研学课堂”……上新集的路,还在不断延伸;上新集的景,还在不断丰富;上新集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风掠过滠水河面,带着水汽的清凉;阳光洒在道路上,映着往来的车辆;山间的茶花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座被红土滋养、被河水环绕、被道路串联的小镇,正以愈发鲜活、愈发绚丽的姿态,迎接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将自己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