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杏花乡:一场为困难残疾人量身定制的“希望工程”

2025-09-30 16:14   红安县杏花乡人民政府   胡爱荣, 秦福军

红安网消息    秋意初染,茶香氤氲。在红安县杏花乡游仙山村村部,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9月23日至29日,由红安县残联主办、杏花乡政府协办、县粮食学校承办的“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如同一股暖流,精准地注入杏花乡铁炉片区困难残疾人的心田,为他们点亮了通往自立自强、共创共享美好生活的“技能明灯”。

精准施策:党委督导下的“暖心行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于杏花乡党委而言,全乡困难残疾人的生存状况与发展需求,始终是心头最深的牵挂。如何将上级残联的培训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如何避免“大水漫灌”,实现“精准滴灌”?答案在于精准、务实、高效的干预。

本次培训,杏花乡党委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为确保培训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杏花乡组成专项督导组,全程跟进、靠前指挥。从培训前期的需求调研、场地协调,到培训期间的课程设置、后勤保障,再到训后的跟踪回访,督导组深入学员中间,倾听心声,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将乡党委的关怀与决心,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

“这次培训,绝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杏花乡党委委员、包片党委易茜说,“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最接地气的方式,把真本事送到咱们乡亲手上,让大家学得会、用得上、能增收。”铁炉总支书记秦红霞则如同一位“大管家”,事无巨细地操心着学员们的饮食、出行和安全,她说:“铁炉总支的每一个村,都必须确保学员安心参训,我们要对每一位学员和他们的家庭负责。”

模式创新:“分段式+参与式”点燃学习热情

本次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培训,大胆突破窠臼,探索出一套极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基地实践、经验交流”三段衔接,“进村入户、联合结对送教上门、田间办班”三维覆盖,以及“走出去、请进来”双轨并行。

“理论授课”化繁为简,听得懂。 三天的理论课程并非枯燥的知识堆砌。专家们用最朴实的语言,结合杏花乡当地青茶、油茶的产业实际,讲解茶树习性、生态管理、市场前景。政策解读环节,更是将残疾人创业扶持、农业补贴等“干货”清晰呈现,为学员们描绘出可行的增收蓝图。

“基地实践”身临其境,学得会。 两天的实操课是整个培训的重头戏。课堂直接搬到了附近的茶园和加工车间。技术专家现场演示低位修剪、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适合残疾人操作的“轻简化”技术。对于加工环节,专家重点强调安全规范,并介绍小型机械化设备,极大降低了操作门槛。高升村的学员秦大哥因行动不便,以往对茶园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专家手把手指导下,他成功掌握了坐在特制小凳上进行修剪的技巧,兴奋地说:“原来还能这样干!这下我自己就能打理好那几亩茶了!”

“参与式”教学激发潜能,用得上。 培训鼓励学员不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经验交流会上,来自游仙山村的种植能手王大姐分享了自己的“土办法”,与专家教授的“新技术”碰撞出火花。“田间办班”时,学员们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互相出主意、想办法。这种“头脑风暴”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他们真正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勤于实践。

对于无法集中参训的极少数重度残疾人,培训组还开展了“联合结对送教上门”服务。专家和督导组一起走进农户家中,在残疾人的“一亩三分地”里进行个性化指导,确保“一个都不能少”。这种灵活多样、以学员为中心的模式,真正实现了“重实训、参与式”的承诺,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口碑载道:学员与监护人的“点赞”是最好的答卷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本次培训的效果如何,参训的困难残疾人代表和他们的监护人最有发言权。

东升村的困难残疾代表小耿(化名)由母亲陪同参加。小耿母亲激动地表示:“政府想得太周到了!不仅派车接送,培训内容更是实实在在。我孩子虽然手脚不太利索,但脑子灵光,专家讲的线上销售他特别感兴趣。这次培训给了他希望,感觉孩子眼里有光了!”

游仙山村的阮大爷(化名)是位老茶农,因身体残疾,传统的种植方式越来越吃力。这次培训让他接触到了生态种植和轻简技术,他赞不绝口:“我种了一辈子茶,还是第一次这么系统地学科学。专家讲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又省药又有效,真是帮了大忙!易委员和秦书记还常来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心里暖洋洋的。”

高升村一位监护人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以前总担心孩子以后怎么办,现在好了,政府把技术送到家门口,还这么贴心为我们考虑。这不仅是学技术,更是给了我们全家一份‘定心丸’和向上的力量!”

这些质朴而真诚的“点赞”,是对杏花乡党委精准务实工作最高的褒奖,也印证了这项培训工程真正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向上向善:技能赋能书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红安县2025年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技能传授。它是一次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赋能的关键转变,是一场激发内生动力、重塑生活信心的“希望工程”。

一技在身,终身受益。相信这批满载知识与希望的学员,必将成为杏花乡乡村振兴浪潮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希望的田野上,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篇章,也为杏花乡的共富蓝图添上了温暖而坚实的一笔。这项聚焦困难群体的“精准赋能”实践,生动诠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闪耀着新时代“向上、向善”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