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如何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近日赴山东临沂考察学习。临沂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成效显著,2024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200亿元。临沂经验为红安红色文旅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一、临沂经验:红色资源活化的“三维模式”
以“红色文旅”为引擎,构建全域旅游产业链
1.资源整合与线路开发。临沂打破单一景点模式,整合20多处核心红色景点,设计“烽火岁月忆初心”等主题线路,每条线路配套“上午红色教育、下午乡村体验、晚上民俗展演”的特色行程。2024年,孟良崮景区周边乡村接待游客320万人次。
2.文创产品与业态创新。深挖沂蒙精神内涵与革命故事,开发沂蒙红嫂布鞋、战地拼图等1000多 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8亿元。与全国200余所高校、党政机关签订合作协议,开发“战地救护体验”“支前物资运输挑战”等沉浸式课程,2024年共接待研学团队150万人次,研学收入突破12亿元。
3.市场运营与品牌推广。成立了沂蒙红色文旅集团,统筹红 色景点运营、线路开发、品牌推广等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导致的资源分散。与线上旅游平台推出“红色旅游套餐”,并通过推介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
以“红色品牌”为引领,推动特色产业升级
1.“红色+农业”:赋能农产品增值。临沂将沂蒙精神作为区域特色品牌的核心内涵,引导农 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融入红色文化元素,通过品牌赋能提升产 品附加值,推动老区特色产品向“品牌商品”转型。推出“支前粮”系列农产品,产品溢价30%以上,设立“老区好物”展销平台,2024年帮助农户销售特色农产品超过20万吨,销售额达15亿元。
2.“红色+制造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红色文化与地方制造业结合,培育“红色装备”“红色服饰”等特色产业。开发“战地背包”等红色制造业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2024年“红色+制造业”企业达120家,产值超80亿元。
3.“红色+会展”: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定期举办临沂红色产业博览会,形成“展示、交易、合作”的一站式平台。2024 年红色产业博览会签约项目45个,总金额52.8亿元。
以“红色精神”为内核,优化发展软环境
1.“红色党建”凝聚发展合力。将沂蒙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通过服务创新、社会动员,全力打造“红色引领、实干兴市”的发展环境。开展“红色引领·政企联建”活动,推动机关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实现党建促发展。
2.“红色政务”提升服务效能。在政务服务中融入“支前精神”,建立“红色帮办”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代办服务。推行“红色承诺”制度,提升政务服务满意度。
3.“红色人才”强化智力支撑。实施“沂蒙红色人才”培育计划,引进党建研究人才,建设沂蒙精神数据库,开发利用红色文献,持续推进沂蒙精神文献资源搜集、挖掘与利用,现拥有数字文献资源达6.3万条。2024年引进红色文旅人才320名,培育本土“红色企业家”150多名。
二、红安路径:四大转化策略
坚持精神铸魂,让红色基因成为激励干事的动力
1.深挖红安精神内核:红安精神蕴含“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内涵,是大别山精神重要内核。需将二者置于伟大建党精神框架下研究宣传,深挖黄麻起义历史意义,邀请高校、党史专家、革命后代参与,从斗争史实与将军事迹中提炼精神特质、明确传承要义;通过课题招标、征文比赛强化阐释,扩充相关数字文献资源,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2.广宣红安精神地位:在县城主干道、广场设置红色主题雕塑与展板;利用电视、网站、公众号开设“红安精神”专栏,定期推送革命故事;加大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宣传,联合网络大V提升影响力与辨识度;中小学开设红色课堂,让学生从小了解红安革命荣光与精神时代价值。
3.创新红安精神传承路径:除传统参观讲解外,开展“重走红军路”“红色剧本杀”等互动体验活动;实施传承工程,组建宣讲团进机关、企业、高校宣讲并送演红色小剧,开展“红安精神进军营、进大学”活动,遴选优秀青年任义务宣讲员;将红安精神融入干部培训,设专题课程,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推动精神转化为干事行动。
坚持系统整合,让红色资源成为文旅出圈的硬核
1.整合职能部门力量:发挥红旅指挥部职能,统筹宣传、文旅、党史等多部门力量,打破壁垒形成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解决规划、资金、项目推进问题,避免各自为政;统一打造“红安红”文旅品牌,设计专属LOGO与口号,培育子品牌,扛起大别山精神旗帜,做强大别山(湖北红安)红色文化旅游季品牌。
2.整合县域旅游资源:整合红色遗址与纪念场馆,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资源互通;结合绿色生态、农耕文化,开发“红色研学+生态观光+乡村体验”复合型产品;提炼红安红色文旅独特标识,借跨区域合作提升品牌辨识度;推进“红色+影视制作”,依托影视城拍更多作品;争取省委支持,建立省直部门对口修缮将军故居机制,探索设立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基金吸引社会捐赠。
3.整合相关市场主体:加强与大别山红色旅游联盟合作实现游客互推;搭建平台吸引文旅公司、酒店、餐饮企业参与开发;发挥红色旅游协会作用,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企业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优化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出红色主题住宿与红军餐。
坚持重点扶持,让红色产品成为带动经济的引擎
1.扶持文旅企业出圈:设立红色产业发展基金,筛选潜力文旅企业重点培育,以财政补贴支持开发红色文创、打造精品旅游项目;组织企业参加旅博会、文创设计大赛提升知名度;支持企业与高校、设计机构合作,推出将军题材雕塑、红安精神主题文具等特色产品;持续做强“红安红”红色小剧,依托商会赴多地巡演扩大红安影响力。
2.扶持特色产品上行:注册统一商标,依托红安苕、花生、老君眉茶等打造“红色农产品”品牌;做强农产品电商产业园,提供仓储物流、运营服务助力销售;举办“红色农产品展销会”,邀请采购商、网红拓宽渠道;扶持红安大布机械化量产提效;景区设展销点方便游客购买。
3.扶持文旅服务业提档:引进专业运营公司对景区市场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与效益;扶持精品民宿并引导规范化发展,打造农家乐门店推出标准特色套餐;加强对文旅从业者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制定服务标准,对达标企业给予星级评定与奖励。
坚持强化保障,让红色队伍成为融合发展的支撑
1.培养红色研究人才:与高校合作设红安精神研究基地,吸引专家参与,选拔本地人才深造,培养懂历史、善研究的专业人才;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人才开展红色资源保护、精神传承等课题研究,为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培训红色运营队伍:定期组织景区管理、企业运营人员赴知名红色景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市场营销、景区管理、服务礼仪水平;加强研学、干部教育工作者培训;建立“金牌讲解员”等评选制度激发积极性,做强研学品牌,打造精品课程与线路,吸引多地学生游学。
3.引进旅游策划团队:加大投入引进国内外知名策划团队,提供专业方案;鼓励团队结合红安资源与地域特色,打造创新旅游项目;发挥大别山文旅创新研究院作用,加强与武汉科技大学合作,促进人才交流与成果转化;联系省委人才办,争取高校旅游专业专家挂职提供智力支持。
三、从红色热土到发展高地
临沂经验表明,红色资源转化需要系统性思维。红安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拥有无比厚重的红色资源,我们要持续擦亮红色名片,真正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老区振兴发展的经济胜势,为加快建成大别山革命老区“两个更好”振兴发展先行区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