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2025年暑期,合肥工业大学国旗护卫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红安,开展“寻访红安热土,共绣苕乡新章”系列活动,探寻“红绿古”三色模式,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访红脉织韵:一针一线里的红色传承
长胜街非遗工坊内,老织布机的梭声穿越百年依旧清脆。省级非遗“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黄珍兰向队员们娓娓道来:“当年红军的军装,就是用咱们这粗布做的,一针一线都缝着咱红安人的血性!”市级非遗传承人陶文成正专注地演示经纬交织的古法织布技艺,木梭在他手中翻飞,转眼便织出细密的布纹;国家级非遗“红安绣活”省级传承人席和玉则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指尖起落间,勾勒出鲜活的红色图景。
实践队员体验红安大布非遗织造技艺。曾鼎伊供图
队员们纷纷上手体验,穿线、引针、踏踏板,在略显笨拙的操作中,真切触摸到传统工艺与红色基因碰撞的火花——如今的红安大布早已不是旧时模样,“非遗+红色”的创新脉搏让老手艺焕发青春,而沉浸式的研学体验,更让“一条大布暖军心”的红色记忆变得可触可感。
探绿韵新农:一颗红苕里的共富密码
瑞沣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农业示范区里,一筐筐红苕制品整齐排列:红薯干、苕粉皮、红薯酵素……理事长姚峰介绍:“别小看这颗红苕,它可是带着咱红安的红色基因走向全国呢!”
依托“数字+农业”的创新模式,合作社不仅给每颗红苕都贴上了“身份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背后的红色故事,更打造了“红色研学+绿色农旅”的融合业态——游客可以亲手挖红薯、体验传统加工,还能听老党员讲红苕充饥支援红军的往事。
实践队员在瑞沣合作社了解红安苕产品。顾仕欣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红安的山是英雄山,水是革命水,种出来的红苕自然带着精气神!”姚峰的话里,藏着红安农业转型升级的秘诀:让绿色产业扎根红色土壤,让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循赤魂印记:一块青石板上的精神丰碑
八一村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发亮。村支书郑喜中走在前面,指着路边一处老房子说:“这就是方和明团长的家,当年他解甲归田,不居功、不特殊,就做个普通农民,带领乡亲们开荒种地。”
从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里“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褪色标语,到红星广场上“一心向党”的高大石碑,队员们一步步走过的,是红安人用生命铸就的精神坐标。“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郑书记哼起这首老歌谣时,眼里闪着光,“这不是传说,是刻在咱红安人骨子里的忠诚。”
实践团在村委书记带领下领略八一村的村风村貌。顾仕欣供图
阳光下,石碑的影子与队员的身影交叠,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老一辈用热血守护的土地,正由新一代接过接力棒。
谋三色兴旅:一份“红安答卷”里的振兴启示
在红安县发展全域大文旅工作专班,详细了解红安县“以红铸魂、以绿赋能、以古承脉”的发展战略:红色资源串点成线,打造沉浸式研学线路;绿色山水提质升级,建成生态康养基地;古村古街修旧如旧,留住乡愁记忆。
实践队员座谈了解红安文旅发展情况。顾仕欣供图
“革命老区振兴不必照搬他路”队员们恍然大悟,如今红安将自身禀赋与时代需求精准适配,让红色基因焕发生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愁记忆成为发展动能。这份“红安经验”,正是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此次红安之行,合肥工业大学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更看到了老区振兴的活力。正如队员所说:“红安教会我们,青春的意义不在于温室里的绽放,而在于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今后,我们会带着这份‘红安经验’,用青年力量续写大别山精神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