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连日高温炙烤着大地,灼热的空气裹挟着蝉鸣,家门口的池塘、河流水域成了不少居民消暑的天然去处,可这清凉背后,溺水风险暗藏。咋办?光靠拉横幅、喊口号,老百姓耳朵都听出茧子了!红安县城关镇上店社区把防溺水当作检验党员干部作风转变、守护民生安全的“高温大考”,硬是琢磨出一套“土洋结合”、带着汗味儿的“笨办法”,让安全防护看得见、摸得着、真管用。
“学习教育转作风,不能光在会议室里学,得在池塘边、河岸上练!”社区书记吴建兵抹了把脸上的汗,裤腿卷得老高,正带着几个党员干部沿着翅台河巡查。这不是作秀,是常态。上店社区把学习教育激发的干劲,直接“浇灌”到防溺水一线。防溺水工作不能仅靠“喊破嗓子”,必须“做出样子”才能入脑入心。社区以当前学习教育转作风为契机,将防溺水工作作为检验干部担当、惠及民生的关键考题。以往被动张贴标语的传统宣传模式被彻底革新,代之以“智慧+温度”的全方位行动。
包塘到人压实责任。社区里大小水域,全被党员干部“认领”了。对危险水域进行网格化、实名制包保,谁负责哪片水塘、哪段河沟,名字牌子就立在岸边显眼处。对排查出的隐患立行立改。“每天巡查,重点时段加密频次。以前是‘通知式’管理,现在得‘泡’在现场,发现问题立马解决,比如加固破损护栏、清除水边杂草,这才是真负责。”负责道屋咀当家塘的党员王兵波嗓子有点哑。
“大喇叭+小板凳”宣传接地气。光巡查还不够,宣传得人心。社区干部们没少花心思。除了利用好微信群,他们更靠“笨功夫”——拎着便携式大喇叭,傍晚趁着居民纳凉,在小区广场、水塘边的树荫下,搬个小板凳就开起了“纳凉安全会”。不讲大道理,专讲身边事、本地话,把溺水案例变成警示故事,把自救知识编成顺口溜。居民张婶说:“干部们汗流浃背地讲,比贴一百张通知都管用,听得进去!”
“水域守护”巡逻队,盯紧“熊孩子”。社区里热心肠的大爷大妈、放假在家的青年学生被组织起来,成立了“水域守护”巡逻队。他们穿着红马甲,熟悉街坊邻里,尤其对爱玩水的“熊孩子”门儿清。哪里孩子爱扎堆玩水,哪里水深危险,他们都心里有本账。看到有孩子靠近危险水域,立刻开启“唠叨”模式:“快上来!水深得很,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了!”这份“多管闲事”的操心,成了孩子们无形的“紧箍咒”。“移动课堂”浸润人心。
干部党员们顶着烈日穿街走巷,将精心设计、图文并茂的防溺水“口袋书”递到居民手中。亲切的方言讲解,触目惊心的案例警示,在树荫下、楼道里,一场场流动的安全课堂如清泉浸润着人们的心田。
社区干部作风的转变在防溺水一线焕发实效。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出击,从会议室走向池塘边——带头巡查排险,社区水域关键点位,一根根鲜亮醒目的救生竿悄然伫立岸边,成为紧急时刻的“生命之杖”。烈日下汗透衣背的巡查,不厌其烦的叮嘱,使社区防溺水工作真正实现了从“纸面要求”到“地面行动”的扎实转变。
社区还撬动多元力量,组建起由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共同参与的“水域守护”志愿队,织就了一张“全天候”的防护网。如今,水域周边嬉水现象锐减,居民安全意识显著提升。社区池塘边纳凉的吴大爷感慨道:“这些干部是真操心!办法多、管得实,我们心里踏实,孩子安全也有了保障。”
上店社区将防溺水工作淬炼成作风转变的生动课堂。当干部们从“指挥者”化身“守护者”,从会议室走向池塘边,从文件堆来到百姓家——那被汗水浸透的衣衫、被骄阳晒黑的脸庞,正是“转作风、惠民生”最直观的注脚。他们以务实行动回应着群众对安全的最朴素期盼,在酷暑中为社区百姓筑起了一道坚实可靠的生命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