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来临,天气炎热,这几天尤甚。太阳刚掉下去,余霞还挂在天边,早早吃完晚饭的市民便纷纷走出家门,散步的散步,跳舞的跳舞,当然更多的人则是选择乘凉。
乘凉,首先得选一开阔处,有风且凉快。前几天看到《最红安》报道好多市民在三桥边乘凉。桥边开阔,风随水生,倒是一块不错的选择。
我居住的北门岗,离三桥大约三公里,七点四十出发,步行约四十分钟才到达三桥。放眼望去,三桥靠北边人行道的栏杆上,早已一个挨一个排成了长龙,他们或说或笑,形态各异。顾不上额头上的汗滴,我连忙拿出手机,拍起了照片。我想,这盛大的场面,一定是县城里夏夜一个很好的纪念。
以前在农村,每当夏日来临,我们也常常乘凉,天刚黑,村子门前塘的塘埂上,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便拿着各自的乘凉工具,或小凳、或垫席、或竹床,选平整处各占一块。那时农村人家没有风扇,更别说空调,所以差不多是倾村而出,门只需掩掩即可,那时人们思想单纯,根本无需担心家中有什么东西被别人拿呀偷呀什么的。尽管安心乘凉就好了。一个村的彼此熟悉,小孩坐一起谈吃的,谈玩打仗,谈小河抓鱼,偶尔丢个石头去水里,笑的前仰后合;大人们则谈农事,谈割谷栽秧,谈抽水做田;老人则讲一些天南地北、王母七仙、织女牵牛……当然,也有赶工的农家不时挑着草头“哎伙”“哎伙”地从乘凉的中间小路上穿过。小孩子可不管这些,一门心思乘凉,头顶上有星星闪烁,迎面有河风吹拂,偶尔有萤火虫飞过,一天的闷热和疲劳,被这夜间的清凉一扫而尽。
那样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工作状况、思想压力等都和以前大不相同了。以前在农村虽然穷点,但乡里乡亲在一起,彼此团结和睦,互帮互助,穷富相差不到哪儿去。现在为了生活,各奔东西,一年难见一次面了……哎,不想也罢,免得扫了乘凉的雅兴。
坐在三桥上乘凉的大概有一百多人。大多为中老年人,妇女居多,有的带着媳妇和孙子,一边乘凉一边说笑。也许年轻人更懂得享受,就在家里追剧吹空调吧。
在乘凉的人中有一对老年夫妻,边唱歌边举着手机拍抖音,见我走近拍照还故意笑着举手做了一个表情。桥尾有位妇女边乘凉边卖菜,居然还有人蹲下身去买,也许白天太忙又热,顺便买点就方便吧。如果你仔细观察,认真倾听,河边,乘凉的人群里其实也有生活日常,人间百态。
三桥的夜景确实很美,其设计据说仿武汉月湖桥而建,然而在红安人民的心中,它就是美好的象征。桥下橘黄的灯光沿着桥体的造型遍布,明亮闪烁;桥上两旁的莲花灯高高举起,照亮整座桥面,拉索横跨,彩灯点缀,五颜六色,美不胜收,更与欢乐世界的灯火交相辉映,美轮美奂。在这里乘凉,头顶上星光闪耀,眼前彩灯变幻,不远处河风悠悠,与家人与朋友与孩子边乘凉边唠嗑家常,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还有比这更惬意的生活享受吗?
乘凉,既是一种心情的释放,也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古人关于乘凉就有很多优美的诗句。如秦观的《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还有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读着这么优美的诗句,感受着从河边吹来的阵阵凉风,闷热和疲劳一扫而空。这种舒适的心情会让你觉着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对红安这座英雄的城市越来越有感情,喜欢每一个人,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