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盛夏时节,烈日炙烤着"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的土地,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暑期社会实践团踏入了红安县非遗文化馆。初入馆内,迎面而来的清凉与红色文化的厚重气息交织,而更令人难忘的,是那位在馆内等候的白衣黑裤、头发花白的长者——罗厚斌。
实践队初入红安非遗文化馆
初见时,罗老师安静地站在前台,温和地注视着这群远道而来的年轻人。谁也没有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的文化馆工作人员,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红色文化传承者、一位用脚步丈量革命历史的"活字典"。
从"管理员"到"领路人"的角色转变
实践团的参观从一件件珍贵的非遗展品开始。罗老师起初只是默默跟随,偶尔为讲解员补充一些细节。当介绍到文化馆的镇馆之宝——一双巨大的绣活鞋垫时,罗老师突然接过话头:"这件展品花费了不少的时间……"那一刻,他眼中闪烁的光芒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讲解绣活鞋垫
参观过半,罗老师悄然离队。当实践团成员们以为这位长者已经去忙其他工作时,他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白衬衣整齐地扎进黑裤,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原来,他是去为这群年轻人准备一场特殊的"微党课"。
一堂催人泪下的"微党课"
没有讲台,没有课件,在非遗馆的一角,罗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开始了他的讲述。他如数家珍地列出早期58位共产党员中的3位红安人;详细道来中共七大755名代表中有15位来自红安;深情解读"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大别山精神内核。
讲到动情处,罗老师的声音哽咽了。他回忆起走访革命幸存者的经历,说起一位老红军省吃俭用,在二十多年前捐出毕生积蓄二十多万元的往事。罗老师抹去眼角的泪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年轻的面庞,"你们就是六七点钟的太阳…"。罗老师感谢我们的到来,我们感激罗老师以切身经历给我们的精神洗礼。
罗厚斌老师为实践队员分享
朋友圈里的"红色足迹"
离开后,实践团成员们翻看罗老师的朋友圈,发现这位长者的生活就是一部"行走的红色教科书"。他的足迹遍布红安的每一个革命遗址,走访过数位革命前辈,阅读了无数本红色书籍。知行合一,将红色文化融入生活,诠释着一位红安人对红色文化的深情守护。
罗厚斌朋友圈截图
平凡中的非凡坚守
离别时,罗老师反复叮嘱防暑注意事项,还主动留下联系方式表示愿意随时提供帮助。实践团成员都不禁感慨:"原来红色基因就活在这样普通又不平凡的人身上。"
在红安,像罗厚斌老师这样的文化守护者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传承。正是这些平凡英雄,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红色文化不是放在展柜里的古董,而应该是流动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