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7月18日,红安县城关镇金桥社区的活动室里暖意融融,一场以 “大美红安” 为主题的美术手工课堂正在这里热闹开展。湖北工业大学爱心助学社 “沉默不漠・让爱掷地有声” 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材料和满腔热忱,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融合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的特色课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专注的脸上,也照亮了桌上五颜六色的画笔与卡纸,仿佛为这场红色文化的传承之旅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图为志愿者老师介绍课程目标
手工课堂:以画笔为媒,串联红色记忆
课堂伊始,志愿者老师并没有急于开始手工教学,而是先为孩子们讲述了红安这片土地上沉甸甸的历史。“大家知道吗?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第一将军县’的美誉。” 志愿者老师的话语刚落,孩子们的目光便齐刷刷地聚焦过来。随后,老师娓娓道来红安的红色过往: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还有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红安儿女穿上军装,奔赴战场,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正是这些革命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安稳幸福的生活,才有了这‘大美红安’的模样。”
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托着下巴,有的微微前倾身体,眼神中充满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向往。当老师问到 “谁知道黄麻起义发生在哪一年” 时,一个小男孩立刻举起手,大声回答 “1927 年”,引来周围同学的阵阵掌声。这样的互动不仅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也让红色历史在问答间悄然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图为志愿者老师询问孩子红安历史知识
讲述结束后,手工创作环节正式开始。志愿者老师先向孩子们展示了几个相框样品,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带着花边装饰的,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随后,老师一步步教孩子们在卡纸上画出自己想要的相框轮廓,再用安全剪刀小心翼翼地裁剪。“大家可以发挥想象,给相框加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比如红安的烈士陵园、家乡的油菜花田,或者是五角星、红旗这些象征红色文化的元素。” 志愿者老师的引导让孩子们豁然开朗,纷纷拿起画笔开始创作。
一个头发短短的小男孩在相框边缘画了一圈小小的五角星,他说:“这些星星就像革命先辈的眼睛,一直看着我们长大。长大以后我也要追寻先辈的步伐,保家卫国,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图为孩子作品
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原本普通的卡纸渐渐变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有的相框上画着红安的标志性建筑,有的融入了孩子们对未来的畅想,还有的记录着家乡蔚蓝的天空。当孩子们举起自己的作品相互展示时,活动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每一个相框都承载着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也成了他们与红色文化之间最直接的连接。
图为孩子制作好的相框
科技体验:用相框为介,感受时代新貌
手工课堂结束后,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来到了红安县科技馆,让他们用亲手制作的相框 “定格” 科技的魅力,感受红安在新时代的发展活力。刚走进科技馆大门,孩子们就被门口的机器人模型吸引住了,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框,想要把这个 “高科技朋友” 装进去。
在机器人发展史展区,科技馆的志愿者详细为孩子们介绍了机器人从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到如今智能服务机器人、绘画机器人等各类产品的发展历程。孩子们不禁发出阵阵感叹,志愿者趁机引导:“这些科技成果都是一代代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就像革命先辈为了国家奋斗一样,现在的科学家们也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拼搏呢。”
图为孩子们认真听讲解员进行讲解
在声学世界展区,“光纤传声” 装置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轮流对着传声筒说话,听着声音通过光纤传到另一端,脸上满是惊奇。一个女孩拿着自己的相框,把传声筒框在中间,笑着说:“我要把这个会‘说话’的机器带回家,让它给爷爷奶奶讲讲科技馆的故事。” 旁边的男孩则在力学世界展区研究起了龙卷风的形成原理,看着模拟装置里旋转的 “气流”,他若有所思地说:“原来大自然有这么多奥秘,以后我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解开更多谜团。”
图为孩子们用相框记录科技馆场景
整个科技馆之旅中,孩子们的相框仿佛变成了一个神奇的 “取景框”,他们用它 “框” 住了智能机器人、神奇的物理实验、先进的航天模型,也 “框” 住了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有个孩子在参观结束时说:“原来红安不仅有光荣的历史,还有这么厉害的科技,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让家乡变得更棒。”
图为孩子们用相框记录科技馆场景
青春实践:以行动践行,传承红色使命
活动接近尾声时,孩子们拿着自己制作的相框,与志愿者们在科技馆前合影留念。照片中,孩子们的笑容灿烂,手中的相框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仿佛一个个小小的火炬,传递着红色文化与科学精神。
图为孩子们了解科学知识
志愿者小张也深有感触。“看到孩子们在创作中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在科技馆里展现出对科学的好奇,我觉得这次活动特别有意义。” 小易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红色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让科学知识不再是课堂上的公式,而是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在他们心里种下爱国爱乡、崇尚科学的种子。”
“大美红安” 课程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更是让孩子们在动手创作中感受了家乡的红色底蕴与科技魅力,也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平台。通过手工课堂与科技体验的结合,志愿者们用青春力量架起了一座连接红色历史与未来发展的桥梁,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红安的 “美”,既在于革命先辈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也在于新时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合照
湖北工业大学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表示,一天的活动虽然很短暂,但相信一定会在这些孩子心中,埋下了传承红色基因、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而湖北工业大学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也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走进更多革命老区,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革命老区的明天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愈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