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卫健局: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2025-03-05 16:05   红安县卫生健康局   张建文

红安网消息    近年来,红安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便是积极探索利用新质生产力,促进县域医疗发展的生动实践。

红安县原有医疗体系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呈现出“县强、乡慢、村薄弱”的状况。县级公立医院病床紧张,而其它医疗机构病床却有较多闲置。从医保基金流向来看,2023年基层卫生院医保基金支付仅占20.6%,大部分医保资金流向县级及县外医疗机构,这反映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为解决这些问题,红安县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致力于打造新的医疗服务格局。自2023年起,红安县组建了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16家公立医疗机构为枢纽、342家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就医格局,初步形成了服务、责任、信息、利益、发展和文化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硬件设施升级与资源共享方面,红安县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化转型。2024年,中医医院院区新院区启用并高分通过三级乙等中医综合医院评审。2025年底,县总医院(人民医院)占地400亩,开放床位1780张的新院区将启用,同时将参加三级综合性医院的等级评审,届时,红安县中、西两院区的硬件设施、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均将达到三级医院水平。红安县还配套建设县域数字化体系,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已建成B+C+N的格局,远程心电、影像、会诊覆盖率已达100%。通过建立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检验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实现了县域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让患者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诊断服务,减少了患者奔波,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人才培养与技术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另一关键体现。红安县通过与上级医疗机构合作,引入优质医疗资源,积极主动承接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建成了包括仝小林院士工作室、上海仁济医院ERCP工作站在内的院士工作室1个,省级专家工作站6个。今年2月24日,红安县医共体总医院(红安县人民医院)与武汉协和医院开展技术协作签约,武汉协和医院将通过专家派驻、技术指导、学科共建、远程协作、人才培养等多元化帮扶模式,助力医共体总医院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红安县加强基层卫技人员的倾斜保障,用活用好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激励政策,创新探索“县聘乡用、乡聘县育”的用人机制,努力缓解基层缺人等问题。县总医院(县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院区总结对口帮扶基层卫生院经验,常态化开展“双下沉”、“双派送”工作,向乡镇分院派驻业务院长5名,下沉专业技术人员82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创建名医工作室13个 ,就近诊疗患者15254人次。通过这些名医工作室,专家们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基层医务人员,提升基层诊疗水平。例如,医共体红安县中医医院院区与上新集镇分院共建吴吉勤名中医工作室,专家团队通过调研、查房、处方点评等活动,帮助基层医生提升诊疗能力和规范用药。全县11家乡镇分院均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的胸痛救治单元和卒中救治站创建,2024年基层分院开展溶栓治疗成功救治胸痛患者18例、卒中患者18例,县域胸痛、卒中患者死亡率、致残率下降了87.5%,实现了从县级强到县域强的转变。

在管理模式创新上,红安县也迈出了坚实步伐。建立了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成立了病案、护理、院感、急救、儿科、药理、检验等十一大质量控制中心,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同时,推进紧密型制度更新,走实“七统一”的运管机制,设置医共体总医院一级账户,实现财政拨款统一预算,拨付直达;建立“人才编制池”周转制度,实行人员“双派送”;出台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建立按岗取酬、绩效挂钩、多劳多得的岗位绩效管理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我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增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降低了群众就医成本,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我县将继续深化医共体建设,不断探索新质生产力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县域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助力健康红安建设。”红安县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县医共体总医院党委书记王昌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