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促进城乡融合 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2025-02-09 14:33   刘玲莉

红安网消息    要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就必须统筹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今年,红安县将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建设宜居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红安双城驱动战略大踏步前进的难得机会。建设宜居城镇重点是“三个打造”。打造更加便捷的对外通道。城镇的生机与活力与对外交换的活跃度成正相关,毗邻大武汉、背靠大别山是红安的重大优势,高新区和县城要在对外开放上发挥作用,必须系统推进对外硬联通,加快推动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武红高速北延、沿江高铁红安站站前广场征补拆迁等重大交通项目,进一步拉近红安和周边城市的距离。打造更加友好的公共空间。县城按照“老城疏解、东南拓进、西北提升”的思路,持续优化整体布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城东教科文卫片区建设,以美丽城乡建设为抓手,控违拆违、加快老旧小区和管网改造,见缝插绿、把口袋公园建成休闲乐园。高新区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区、商贸生活服务区,把园区建设成产业兴旺、绿色宜居的产城融合区。友好的公共空间还包括文化、安全环境等基础设施的整体打造,要见人见物见精神。打造更加舒适的私人空间。坚持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加快培育新主体、新产品、新模式,以需定供打造“好房子”,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煤气改天然气,盘活闲置空间,增加小区内部车位、充电桩供应量。同时,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垃圾分类、摆放整齐、文明出行、和谐邻里等。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不硬气,老区振兴就没有底气。今年的农村工作重点是“232”。“2”即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发挥强村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作用,借鉴杏花万亩良田做法,抓实小田并大田、高标准农田改造等工作,提升耕地质量,牢牢守住耕地87.1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73.46万亩的底线目标,以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科学化为粮食安全打牢支撑。加强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力度,持续兜牢“两不愁三保障”底线,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3”即筑牢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根支柱:持续发展以红安苕为主的“1+5”等特色产业,发挥好蛋品深加工项目带动作用,特别是做实“红色+”的文章,提高联农带农质效,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久久为功,把农村建房标准图集推广好,持续完善农村寄递物流、充电桩、停车场、路灯等基础设施,全面推开“厕污垃”协同治理,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分类打造红色、生态、产业及传统村落四类和美乡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得更漂亮。要运用片区开发理念,集中发展乡村产业、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把多件事做成一件事”。高桥河片区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今年要在城关镇金沙湖和美乡村片区建设、火连畈水库片区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加强基层治理,聚焦更好服务群众、减少基层矛盾这两个重点,走好群众路线,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创新基层治理的载体和方式,真正让群众身边的事“自己管、有人管、管得好”。“2”即用好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综合改革“两大动力”:红安在这两方面从0—1的基础打得很好,现在是1—10的优化阶段,要以市场化的思维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把薯芋研究院等农业科创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鼓励探索更多类似“厕污垃”协同治理等改革经验,特别是结合大财政体系建设,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大胆闯大胆试,把农民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农业农村的活力充分释放出来。

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说“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我们在红安当干部,为的就是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今年,红安县要从两个方面下狠功夫,一方面是坚持就业优先。全面推进就业创业扩容提质,用好用活高新区对红安就业人口的强大吸附作用,持续开展企业用工需求匹配、产业工人培养等行动,让老区群众充分就业,在全县营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氛围,充分激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是用心办好民生事项。统筹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加快红安三小、人民医院新院区、新一中等民生工程建设进度,持续深化教联体、医共体改革,优化优质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支持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特色科室建设,深化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居民医保覆盖率,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问题。按照“养老院是家,家也是养老院;养老院是社区、社区也是养老院”的理念,打破养老院围墙之隔,不分“墙内墙外”,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医养、康养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巩固拓展县域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建设成果。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各项生产生活困难,加强重特大疾病帮扶救助,让老区人民有更多可感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