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芳故事三则之二:在事业上坚毅如芳

2024-08-15 22:57   华家河   熊立功

红安网消息   陈惠芳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教导,家中虽不富裕,但父亲总是告诫她要立志,学习那些巾帼英雄。每当夜幕降临,父亲总会坐在昏黄的油灯下,细细讲述花木兰替父从军、梁红玉击鼓退敌的故事。小惠芳听得入迷,心中暗自立下志愿,决心不输男儿。

1956年,陈惠芳在红安高中毕业后,幸运地当上了教师,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初登讲台的那一天,她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看着台下那些稚嫩的面孔,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模样。那天晚上,她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是我人生新的起点,我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园丁,培养更多的花朵。”

工作后,陈惠芳一边努力教学,一边坚持自学。每天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下,她才开始自己的学习。几何、代数、凯洛夫的《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堆满了书桌。

她每天有六节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样样都教,繁忙却毫无怨言。领导和同事们都对她特别好,热心地帮助她。不到一年,她就在本区和全县主讲了多次公开课和示范观摩课,得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陈惠芳内心充满了希望,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在教学上干出一番事业。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如意。家庭的变故接踵而至,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她的肩上。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陈惠芳也从未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她对自己说:“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撑起这个家。”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重新评估历史,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解放了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陈惠芳和全国人民一道,鼓起了风帆,振奋了精神。尽管此时已四十多岁,她依然不愿浪费任何时间,决心为国家、为人民、为学生做出应有的贡献,以慰父母在天之灵,也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

干事业有了用武之地,陈惠芳更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敢尝试,不怕辛劳。她常常熬夜总结经验,写下了无数笔记。终于,在1976年前的全县统考中,她所教的课程和班级总分名列前茅。

1978年,陈惠芳被调到省办重点小学——红安县七里坪列宁小学工作。这里是省教育部门的教研基地,许多教研专题都在这里进行,多次研讨会也在这里举行。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常来听课、交谈,举行教研会、讨论会、交流会。陈惠芳抓住这个机会,不怕苦,不知累,夜以继日地工作。她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尝试,反复试验,主动向专家们请教。这段时间,可谓是她事业的鼎盛时期,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教学中,专家学者们对陈惠芳的课堂教学方法赞不绝口:“炉火纯青,多的话半句没有,少的话半句少不掉。既教书,又育人。创造性、探讨全在课堂中。严肃有度,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实为少见。”

此时的陈惠芳,不仅是县“教学学会”成员,担任过常务理事;也是地级教学会会员,任过理事;还是省数学研究会会员,参与了多项教改专题研究,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数学发散思维”训练研究会。她前后有40多篇经验总结和教研专题论文在省地交流印发,其中大部分在各地的教育杂志上刊登。她还参与了教学练习册的研究与编写,编写的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思维训练部分被省里录用入册。

这一切的努力,陈惠芳从未后悔。她常对年轻教师们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正是这些磨练,让陈惠芳们更加坚定。只要有心,任何时候都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陈惠芳的故事不仅是她个人的奋斗史,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教师共同的缩影。在她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而她,甘愿做那默默耕耘的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