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芳故事三则之一:对养子和亲生的一视同仁

2024-08-15 22:52   华家河   熊立功

红安网消息   慈祥母亲陈惠芳,膝下有三子一女,每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轨迹。

长子钧钧,生于1958年,是个能言善辩、勤奋好动的人。小时候,他总是带着弟弟妹妹们在村里跑来跑去,帮邻居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村里的老人们常常夸他:“钧钧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果然,长大后的钧钧成了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基层干部,多次受到表彰。每次回家,他总是带着一大堆故事和笑话,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次子安安,生于1961年,与钧钧截然不同。他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地读书。小时候,村里的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时,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树下,捧着一本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母亲陈惠芳常常担心他太孤独,但安安总是笑着说:“妈,我喜欢这样。”后来,安安成了一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教学有成就,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安老师”。

三子灯灯,生于1965年,是个活泼多动的孩子。他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却不专一。小时候,他总是拉着母亲的手,兴奋地说:“妈,今天学会了一首新曲子!”陈惠芳总是微笑着摸摸他的头:“灯灯啊,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长大后的灯灯成了一位合格的中学教师,虽然个性犟,但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小女红红,生于1969年,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她聪明好学,有理想,有抱负。小时候,她总是跟着哥哥们学习,毫不逊色。陈惠芳常常感叹:“这孩子,真是个小男子汉!”红红运气好,学龄期遇上了拨乱反正的大好时机,一帆风顺地读到大学毕业,分配到广州工作。

陈惠芳的四个孩子,个性各有千秋,养成了许多共同的特点。他们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乐意帮助弱势人;他们勤俭发奋,勇于求索,干事业认真有成;他们紧密团结,互助互敬,虽分四户,仍为一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畏强暴,有顽强的抗争精神;他们孝敬长辈,关爱下代,知恩图报,人们称赞他们是有情有义的一代人。

1976年以后,陈惠芳又收养了两个孩子。

养女陈小霞,生于1966年,因生母早逝,生父长期抱病,抚养小霞兄妹六人实在力不从心。小霞曾因家庭矛盾投水自杀,险些丧命。1976年,她父亲将她送到陈惠芳家,恳求陈惠芳帮忙。陈惠芳看着瘦弱的小霞,心疼地说:“孩子,别怕,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小霞来后,比较听话,勤俭肯干,讲究整洁,会做家务。虽然虚荣心强,多嘴多舌,但她也学了一点文化,读到初中二年级后,坚决弃学不上。陈惠芳劝她:“小霞,读书是为了你自己的未来啊。”小霞却摇头:“妈,我怕你累倒了,我不想再无依无靠。”最终,她在家中勤快地做家务,长大后在供销社找到了一份工作。

养子陈刚,生于1972年,家境困难,是陈惠芳的侄儿,1978年被陈惠芳收养。他特别好动,爱读书,有志向。小时候,陈惠芳为他穿衣的事打过他一次。那时秋风凉了,陈惠芳清出小女陈红穿小了的衣服改一改叫他穿。谁知他仍穿着短裤上学。陈惠芳耐着性子给他讲道理,他却硬是不听。气急了,陈惠芳打了他一顿。小霞见状,拉着陈刚说:“陈刚呀,你咋这样不懂事呢?家中这么困难,靠妈妈一个人的工资养这九口人,哪有钱给你做新衣呢?”陈刚听了,低下头,乖乖穿上了衣服。

这件事对陈惠芳触动很大,她意识到,虽然对六个孩子一视同仁,但养子养女的内心深埋着寄人篱下之苦,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关爱。此后,她对小霞和陈刚多了些耐心开导,减少命令与强求之举。

陈刚很争气,大学毕业后,在航空部队开飞机,现在在广州,还是飞行大队长。现在,依然在戎边。每次回家,他总是带着一身军装,英姿飒爽地站在母亲面前,敬一个标准的军礼:“妈,我回来了!”

陈惠芳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一个个洁身自爱,与人为善,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她常常对邻居们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