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相扣促融合 双向赋能促发展 红安县太平桥镇践行“统战+红安绣活”传承保护非遗文化

2024-05-30 17:20   太平桥镇党委组织委员、统战委员   黄胜军

红安网消息    近年来,红安县太平桥镇坚持党建引领作用,发挥统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完善“一站三会(统战工作联络站、新联会、商会、乡贤理事会)”格局,通过扶龙头、建平台、强产业、抓传承、兴文化“五环相扣”,让“统战+红安绣活”强健了主心骨、筑牢了主阵地、激活了主引擎、培育了主力军,演绎了主旋律,实现双向奔赴、双向赋能。

扶龙头,强健“统战+红安绣活”主心骨

太平桥镇立足本地实际,主要依托全县从事红安绣活的农村留守妇女成立太平桥镇新联会,新联会成员有500余人,带头人为刘寿仙和她的女儿刘珊。在县委统战部等部门的支持下,通过镇党委的精心培育和大力推荐,刘寿仙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珊成为“红安绣活”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冈市第五届人大代表,红安县第十届政协常委,黄冈市第六届人大代表,黄冈市高层次人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实践类通识选修课程“湖北民间美术与手工制作”的授课教师。在刘寿仙和刘珊的“龙头”带动下,“红安绣活”有了“主心骨”,品牌越擦越亮,影响力与日俱增。2008年6月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平台,筑牢“统战+红安绣活”主阵地

2009年,刘寿仙和刘珊在位于太平桥镇区的私房里成立红安绣活传习所。每年,这里开办多场次培训班,免费为绣女们进行技能和文化培训,并常年收购她们的刺绣产品。2014年,刘寿仙和刘珊创办红安县绣活文化专业合作社,采取“传习所+农户+市场”的模式,带动全县500余人加入“手工刺绣大军”。2019年,镇政府投资30万元,建成红安绣活中心,规划设计220㎡的产品展示和电商销售区,260㎡的传习培训厅,支持刘寿仙和她的女儿刘珊传承保护红安绣活。红安绣活中心每年要接待1000余人参观学习和培训。该中心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红安绣活中心等平台的支撑下,“统战+红安绣活”有了主阵地,红安绣活的保护传承有了大本营。  

强产业,激活“统战+红安绣活”主引擎

发展壮大绣活产业是传承保护红安绣活的长远之策和必由之路。红安绣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唯有创新!

2012年,刘珊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正式跟随母亲全面的学习红安绣活的针法技巧。刘珊不仅熟练地运用传统针法,还将传统的刺绣针法和时尚的元素结合起来,做出一些新潮的文创绣活产品,如精美的绣花钱包、香囊、项链;把中国剪纸的阴阳镂空和参针的细致纹理相融合,做出既是剪纸也是刺绣的精美中华民风作品,还将红安绣活的绣花鞋垫中传统的闭壳子工艺和经久耐用的棉线等传统原材料与时尚的构图和色彩搭配进行完美结合,做出一件件精美时尚又实用的文创绣品,深受年轻人青睐。

在刘寿仙和刘珊的努力下,通过规范标准、把控质量、统一包装,然后面向全国销售。并利用建设门户网站、入驻大型网络销售平台,引领全县绣女的绣活产品进行网上销售。留守妇女和贫困户制作的绣活不仅走上了互联网,而且已走出了国门,深受国内外友人的喜爱。特别是绣花鞋垫已成为一条稳定的产业链,每年卖出1000余双,收入近30万元。

抓传承,培育“统战+红安绣活”主力军

要传承保护好红安绣活,必须要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作为一个传统行当,更多时候要靠“师傅带徒弟”传统师徒方式传承,甚至要从娃娃抓起。

红安绣活中心每年接纳多所高校——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等师生实习实训,实地了解红安绣活文化,学习红安绣活技艺。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参观学习6000人次,主办传习培训班48次,举办文化下乡活动60次,参训人员20000余人次。刘珊还接受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邀请担任“湖北民间美术与手工制作”的授课教师,走进高校课堂传授绣活技艺、弘扬绣活文化。

太平桥镇每年组织200多名留守妇女免费参加绣活培训。通过学习培训,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投身到红安绣活,在增进对“红安绣活”文化的了解、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了源头活水。

为了让绣活走进校园,在镇党委的努力下,刘珊在太平桥镇小学开办“绣活兴趣班”,为当地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平台,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绣活中蕴含的守正创新和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被绣活的魅力所感染,积极参与了绣活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青少年得到了绣活文化的滋养,红安绣活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兴文化,演绎“统战+红安绣活”主旋律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红安绣活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需要大力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首先,要正本清源。红安绣活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兴于唐,明清以后盛行于全县,有“黄安(红安)无女不绣花”之誉。红安绣活的艺术特征是“手随心来,具象升华”,构图和配色不拘泥于任何艺术形式,创新性极强。“引纬穿经绣鸟语花香,挥针走线织山清水秀”“玉女飞针巧引线,乾坤绣在方寸间”是对红安绣活艺术创作的形象表达。红安绣女用朴素的针线和精湛的技法描绘出最美丽的风景,蕴含着红安匠人精益求精、尚仆求真的精神品质和正心修身、遵规蹈距的清廉本色,积淀着古老的文化底蕴,凝结着妇女的智慧巧思,抒发了对幸福生活的满足和自豪,对盛世太平的讴歌和赞美。其次,要与时俱进。82岁的太平桥镇新桥村村民陈莲荣,从60岁开始学习红安绣活。她戴着老花眼镜,认真地一边拿着钢针、顶针,一边口中朗诵口诀“绣花没有巧,画线要压好,密齐最重要,口诀要记牢”,一幅“猪福(谐音祝福)”抱枕经过十多天的努力终于制作完成。这幅画的寓意是“兔吃萝卜鸭吃草,猪吃饱了就睡觉。绿叶红花美环境,幸福生活共缔造。她用细呢子布做的抱枕,用手指甲测量齐整后再穿针引线,丝线间距一致,动物形象憨态可拘,惟妙惟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深刻内涵在她的绣活活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第三,要开拓创新。2023年6月30日,太平桥镇推送的舞台秀《红安绣活》在“建功新时代、永葆红安红”庆七一文艺汇演活动上精彩上演,刘寿仙祖孙三代同台演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弘扬绣活文化,进一步提高了红安绣活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红安绣活因太平桥深厚的统战底蕴和良好的乡风民俗而诞生、发展、壮大,太平桥镇因红安绣活而独一无二、熠熠生辉。红安绣活将扎根太平桥、深耕太平桥、反哺太平桥。太平桥镇将继续按照五环相扣促融合、双向赋能促发展的思路,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擦亮红安绣活特色品牌,为发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助力乡村振兴,聚力共同缔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