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县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2020-07-28 09:37   .

根据县委批转的县政协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就“围绕将红色绿色古色优势资源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红安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发展”工作开展了议政性协商调研活动,并形成专题报告。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县政协于6月13日集中一天时间,由主席徐鼎荣,副主席刘美华、谢海兵、陶鸿、叶金容、阮伟,秘书长石胜芳率领县政协常委、部分政协委员,发改局、财政局、文化和旅游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水利和湖泊局、旅投公司负责人,各乡镇、县直机关委员活动组负责人,以及部分特邀群众代表,视察了高桥镇王近山故居、陈锡联故居、八里湾镇吴氏祠、永佳河镇南斗天湖等项目,然后召开议政性协商座谈会。

县委常委、副县长郑庆,副县长高红英、付昆分别陪同视察、参加座谈会并讲话;县政协常委、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罗少鹏同志作了专题汇报;与会政协常委和委员们踊跃发言,建言献策;各部门、乡镇负责同志既谈工作建议又有积极表态,协商民主气氛十分浓厚。

一、我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红安山川秀丽、名家辈出、将星闪耀,红色、绿色、古色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6年红安县被评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是“湖北省旅游强县”、“全省

旅游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旅游发展突出贡献县”。红安现有4A景区3处,3A景区5处;省级旅游名镇2处、名街1处,名村2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高星级农家乐5家;3星以上旅游饭店8家;旅行社15家;特色旅游商品20余种,经营户160余家;乡村旅游景区(点)10多处。

近年来,我县在推进乡村旅游建设上取得突破。一是注重生态建设。建立绿色生态屏障,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城乡既宜居又宜游。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大生态河道、生态绿道建设力度,积极建设一批生态漫游线,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不断丰富全域景观。二是推进乡村旅游建设。通过近几年的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祝家楼古村落、陡山古村等)、特色产业风情小镇(牛顿小镇、将军红街等)、农业观光产业园(长河缘、老君眉茶文化产业园、永河优嘉农业示范园等)等乡村旅游项目正在逐步形成。三是旅游助力精准脱贫。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修缮了一批将军故居(王近山故居、陈锡联故居、秦基伟故居、李天焕故居、徐深吉故居、韩先楚故居等),实施“1355”旅游扶贫工程,推进以杨山村为代表的6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完成旅游扶贫重点村夏畈村、柏林寺村建设规划。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发展,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断显现。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乡村旅游仍是我县旅游发展的“短板”。

(一)优质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我县优质旅游资源如珠玉满盘,但由于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有效整合,各自为政缺乏系统规划,旅游项目呈现出“散点小弱”的特点,加之产品季节性和地域性明显,这是掣肘乡村旅游发展成效倍增效应的瓶颈。普遍存在对旅游规划重视程度不高,对旅游资源禀赋认识不足,对乡村旅游发展定位不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挖掘不够。

(二)基础设施落后市场需求。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但距离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县具有旅游资源禀赋的村组不在少数,但是大都基础条件比较落后,交通设施不够完善,景区间普遍存在道路等级低,立体循环交通网络格局还没有形成。部分景点环境脏乱差,难以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求。

(三)旅游商品纵深开发不够。红安拥有不少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红安红苕、红安花生、红安大布、红安绣活、老君眉茶。但旅游产品商品化程度低,旅游商品开发种类少、层次不高,规模企业原料基地规模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品牌,市场开发难度大。缺乏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无法产生集群化、规模化效益,难以拉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持续发展乏力。

(四)旅游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景区旅游要素不全、档次不高,接待场馆、景点标准化建设不适应发展需要,景区现代服务功能设施不足,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多

数从业人员是当地农民,既当管理员,又当服务员,缺乏专业管理与服务素质,缺乏接待旅游团队的经验,留不住人,回头客少。

三、推进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凝聚共识,进一步明确红安乡村旅游工作新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农业农村短板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战略决断。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部署安排,明确提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乡村旅游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必须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红安是山区农业县,红安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对于红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就是要建设美丽乡村。坚持走绿色、协调发展道路,构筑绿色发展生态体系,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打造一流的宜居环境。

必须确立旅游兴县战略。红安既定的“三城三区”发展目标不能变,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不能偏,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力度不能小。要坚持“以红为魂、红绿相间、

多产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把红安全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运营和管理,构筑以县域为基础、景点为支撑、服务为保障的全域旅游大格局,进一步做大旅游强县品牌。

必须谋定乡村振兴规划。要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按照“多规合一”的原则,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主线,高起点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也体现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贯穿于红安总体规划。要重点谋划一批乡村旅游项目,一次性纳入规划编制,分步骤实施。必须强化乡村旅游规划的刚性。

(二)把握机遇,进一步明确红安乡村旅游工作新要求

红安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和古色人文资源,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如何把红色、绿色、古色优势资源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人民为中心,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求真务实、奋力开拓,努力推动红安高质量发展。

要坚持以红为魂。红色是红安最亮的底色,也必须成为红安最靓的名片。一是要整合用好红安全域丰富的红色资源,创建大别山首家红色5A景区。以黄麻纪念园、董必武故居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长胜街、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等为依托,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和大别山

抗日军政学校旧址国家经典景区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徐向前元帅旧居、秦基伟等61位开国将军故居为要素,以全方位展示红安革命历史题材故事为主线,全方位打造红色旅游5A景区。二是要整合各方力量,加强红色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依托湖北红安干部学院、湖北红安干部学院大别山分院、县委党校等平台,开展“红安精神”革命传统教育,打造“共产党员精神家园”;依托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红安青少年研学实践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校外营地,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研学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是要持续推进红安影视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影视城和红安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建设,加强与品牌影视企业合作,以“带着剧本来、拿着拷贝走”为目标,延伸影视产业链条,使其成为红安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引爆点。总之,要变红色资源为经济资源,把红色产业建成支柱产业。

要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红安最美的资源,也必须成为红安最嗨的品牌。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始终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致力于打造“看得到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城乡居民欣赏美好田园风光、品尝乡村绿色美食、呼吸清新洁净空气、休闲康养放松身心、体验学习农业知识,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传统种养业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落实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和引进一批优质市场主体,通过

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开展集约化经营。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变村庄为景区,变田园为公园,变民宅为客房,变农耕为体验,变农产品为商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农家乐”田园综合体。三是要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知名旅游企业,盘活天台山、老君山、金沙湖、杨山河吧等优质旅游资源;支持做大做强帝王湖景区、长河缘生态休闲度假村、南斗天湖国际生态度假村、信义光伏产业园、付家坳生态景区等生态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国家4A生态旅游景区。

要坚持古色传承。古色是红安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必须成为红安最好的历史印痕。红安建县虽然只有400多年,但是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人文历史却逾千年,留下了“二程文化”“三耿文化”以及吴氏祠、祝家楼、双城塔、九焰山古兵寨等大量古色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利用古色资源,一是要争取国家相关项目资金,对吴氏祠、双城塔等古色资源进行修缮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成为景区景点。二是要支持文旅局等相关部门牵头组织专班,对全县的古色人文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编写文献资料出版发行,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三)务实重行,进一步推动红安乡村旅游取得新成效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环保理念,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业态打造、多要素发力、多主体培育、多措

施并举,推动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规划先行,推进向产业化发展进程。进一步提高对乡村旅游业在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中重要性的认识,对我县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排查摸底,因地制宜,优先将乡村旅游纳入到总体规划中来,实行多规合一,制订乡村旅游长远发展规划,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打造。县委县政府在全县选择3-5个条件成熟、基础较好的乡村旅游项目,进行重点打造,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提升乡村旅游水平和质效,使乡村旅游既有“看头”又有“赚头”,确保乡村旅游业健康稳步发展。

政府主导,形成广泛参与发展格局。政府充分发挥在推动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筛选确定乡村旅游示范点,每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由一名副县级以上的领导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强化领导力量,实行“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个思路、一包到底”,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有条件的乡镇要精心谋划1-2个乡村旅游点,按照4A级景区标准重点打造,凸显亮点和特色。选择一些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向社会和国内知名旅游企业推介,吸纳并利用好社会智慧、资本力量,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

整合资金,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要将旅游产业列入重点支持产业,整合各部门资金,每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用于扶持乡村旅游业发展,重

点支持重点景区旅游交通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单靠本级财政投入,财力有限,难以取得根本改善。建议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夯实基础。

强化服务,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充分利用节会、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推动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县委县政府对旅游市场主体政治上给荣誉、融资上提供平台、服务环境上提供保障,基础设施投入上予以倾斜,促进市场主体安心全心将旅游景区做大、做优、做强。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好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市场宣传推广,提高我县乡村旅游的市场认知度,广泛吸引游客。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做好乡村旅游营销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引导游客从食宿、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