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我的红安大学生村官岁月

2019-05-16 17:00   陈洋

红安网消息   一季春华送寒月,两载扶贫寻梦想,三春岁月致青春。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对红安家乡这块热土的眷恋,2017年大学毕业后,到红安县城关镇铁山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已经两个年头,2017年6月,我成为了总书记时常牵挂的280万扶贫干部中的一员,在这695天里,我的青春汗水遍洒了铁山村的角角落落,深浅不一的脚印镌刻着我在这里工作的一切,在这里,铭记着我曾经走过一段不寻常的岁月;在这里,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者;在这里,更是这个原本贫穷破旧的贫困村蜕变为美丽宜居风景村最直接的见证者。

第一天上班报到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来到城关镇铁山村村委会,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破旧的平房,昏暗的村扶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里,村党支部书记戴着一副老花镜在批阅着文件……这就是我心向往的基层吗?将青春放在这里值得吗?我心底里这样问自己,我的工作就在对基层憧憬激情夹杂着对现实迷茫中开始了,一幅挂在指挥部墙上的全镇贫困人口分布图,我第一次接触这个七峰山下的贫困村——铁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449人,从此,我的村官生涯与精准扶贫结下不解之缘,因为这幅图,我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我明白这是历史交给我们这代人身上的光荣使命,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王绍明的引导和鼓励下,我慢慢摆正了心态,才让我有勇气,有信心扎根农村,服务基层。

我看到的是村里安置点上的泥泞小道变成了水泥硬化路。我看到的是原本陈旧的村委会,在工作队和各级领导的帮扶、关心下变成500平米的新便民服务大厅,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山村”何曾有过今日的面貌。农家低矮漏雨的土坯房变成了一栋栋砖混结构的砖瓦楼,土墙土瓦间升起的袅袅炊烟,已成了群众忆苦思甜的曾经,新安装的150盏路灯照亮的,不只是这个美丽乡村的夜,更照亮了人们追寻美好生活的梦,比起这些变化,我深知,最大的变化正是群众思想上的转变。

农村是一所大学,只有以群众为师,我们才能“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正所谓“脚底沾满多少泥土,心底便沉淀多少真情”,两年的基层经历,在见证变化的同时,我更多的是感受踏实,收获感动。

还记得刚开始入户走访的情形,群众的闭门羹,不理解,让我显得与他们格格不入,这期间我要特别感谢扶贫工作队领导和村“两委”,他们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让我这个来自农村本以为对农村足够了解的“大学生”,完成了从“走近群众”到“走进群众”的转变。

最大的骄傲不是领导的表扬,也不是同事的赞许,而是来贫困户真诚的笑脸和衷心的感谢。铁山村最大的问题是,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2017年我受铁山村党支部书记的委托,带领铁山村贫困户筹集资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穷二白的荒地上建立一个给村民提供稳定收益的希望蔬果基地,没有技术便四处求学请教,没有人手便自己耕种土地,改良土壤,一个白白净净的书生在两个月里变成了占满泥土的农民,搭建蔬菜大棚20座,蔬果当年上市便被抢售一空,取得了当年带动贫困户38户127人入社,年底全部实现分红,同时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平台,最自豪的正是入社的贫困户年底自发带着土特产前来村部看望扶贫队员们,那发自肺腑对我们的感谢,表明我充实奋斗生活,是无悔的青春年华,给了他们落到实处的帮助。贫困户陈继告自身是个残疾人,终年瘫痪在床,妻子宋引娣60多岁,是个文盲,家里没有收入来源,了解情况后,我多次上门帮扶,主动为她开辟特设岗位,让她既能照顾丈夫,也能在家门口务工,实现了稳定收益;贫困户陈世炎喜欢养鱼,没有资金,我便主动帮其联系贷款,如今产业政策也已落实到位;贫困户董国祥家在路边,想开一家超市,我帮其联系货源,垫付资金,实现了他的超市梦;贫困户叶心仁,2018年也从原来的土坯房住进了工业园区新楼房……

我所做的本就是每一位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更是我们作为帮扶责任人的职责所在,但却成了他们眼里的“大恩人”,我很庆幸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线尖兵,成为我们这个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经过两年的历练,我从青春懵懂的学生娃逐步锻炼成为一名成熟稳重的大学生村官,通过两年的发展,铁山村也成为了城关镇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风景村。

在基层的舞台上,有辛酸,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收获,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想把两年难忘的基层岁月刻录笔尖,怎奈贫瘠之笔,难书心之所想。回首这两年,忙碌而充实,简单且幸福。两年的时间里,见证的是红安的改变,感受的是红安干部工作的踏实,收获的是红安发展脱贫感动。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扶贫路漫漫,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只有谨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才能在开创民富村强的新局面,才能绽放青春、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