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光——一名禁毒社工的校园宣讲手记

2025-09-20 23:16   红安县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刘嫱

红安网消息 初秋,柔和的光线均匀地漫进教室,轻轻落在每一张稚嫩而专注的脸上。在2025年秋季新学期开启第19天之际,我作为一名禁毒社工,于9月19日与派出所民警一同走进红安县城关镇祠堂口小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当我站在讲台上,望向台下那数百双清澈的眼睛时,我深知,这不只是一场讲座,更是一场心灵的播种。

PPT第一页,是林则徐的画像——目光如炬,正气凛然。“同学们都知道‘虎门销烟’,但你们是否知道,林则徐曾在重重压力下说出:‘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吗?”我注视着每一双眼睛,缓缓说道,“这不是一句豪言,更是一个民族英雄用生命写下的承诺。”我从他萌发禁毒意识讲起,一步步剖析他如何成为禁毒史上的旗帜。那份为国为民的担当,仿佛穿越时光,再次熠熠生辉。

“同学们!”我不自觉地提高了声音,“186年过去了,我们面对的毒品形势在变,但禁毒的意义从未改变——它依然是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未来的守护!今天我们所做的每一次宣传,就是在延续伟人林则徐的精神。而你们,每一次坚决地拒绝,每一次真诚的宣传,都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爱国。”

教室里异常安静,有些孩子不自觉地挺直了背。我仿佛看见,一粒粒责任的种子,正悄悄落进纯净的心田。

当讲到麻精药品危害环节时,我设置了一道选择题:“如果你最好的朋友跟你说,有一种药片可以让你忘记考试失利的痛苦,你会怎么选?A.好奇尝试;B.婉拒并劝他也不要尝试;C.告诉老师或家长。”

台下一片讨论声。一个男生站起来,略显腼腆却坦诚地说:“我选B,但可能不太敢说出口。”这份真诚,让讲座进入了更深层的交流。我接着向他们解释成瘾性物质如何绑架大脑,用科学击碎 “试一次没关系”的侥幸心理。孩子们听得极其专注,甚至有人悄悄低头记录。

作为一线社工,我格外重视“怎么做”,不仅仅是“要不要”。我们不仅要告诉同学们“拒绝”,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拒绝”。

现场,我们一起演练了三种拒绝技巧:

直接拒绝:“不,谢谢。”

借口婉拒:“我过敏”或“我一会还有事。”

转移话题:“这没什么意思,不如去打篮球吧!”

看着同学们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大声地说出拒绝,我感到无比欣慰。这些看似简单的对话,也许某一天,就能成为保护他们的铠甲。

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在热烈的氛围中走向尾声。望着那些明亮而坚定的眼神,我坚信,今天种下的每一颗禁毒的种子,都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生根发芽。而我们,禁毒社工的脚步从不会停歇。下一步,我们还会带着同样的信念与热情,走进另一所学校,继续守护这片青春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