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石古岭村:支部引领绘就鄂东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2025-09-18 14:10   上新集镇人民政府   陈良新

红安网消息 在红安县上新集镇最南端,滠水河如绿色绸带环抱着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石古岭村。这里东连红安二程桐柏至高桥李先念纪念园红色地标,西接黄陂木兰花乡生态景区,是武汉、黄冈两市交界的“口子村”。近年来,石古岭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擎,带领全村群众在产业发展、交通建设、生态治理、文旅融合、民生改善等领域协同发力,将昔日边陲村落打造成为鄂东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支部掌舵: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

石古岭村党支部始终把组织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体系。村党支部书记吴怀栋带领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成立乡贤理事会、打造统战实践教育基地(乡贤馆)等举措,汇聚乡贤智慧与资源,让16位乡贤在村庄建设、招商引资、创业创新中发光发热。

在村庄规划与项目推进中,党支部坚持“问计于民、共建共享”,通过常态化的民情收集机制,把村民诉求转化为发展实效。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在危旧房拆除、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冲在一线,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为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合力。

产业造血:构建增收致富“全链条”

锚定“文旅融合”发展方向,石古岭村党支部创新“村‘两委’+市场主体+村民”合作模式,引进红安县建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5家市场主体,形成特色水产养殖、果蔬采摘、农产品加工的产业矩阵。

建弘生态农业打造的特色养殖基地,养殖泥鳅、甲鱼、大白刁等特色水产品,不仅满足市场供应,更成为游客体验田园垂钓的打卡地;千亩红苕种植基地与草莓采摘园,每到丰收季便成为亲子游、研学游的热门选择。为延伸产业链价值,村庄开发风干大白刁、红苕粉丝等“旅游伴手礼”,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游客餐桌”。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6万元,带动8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2025年,村里又高标准改建60亩土地发展西瓜、草莓、葛根种植,进一步拓宽产业版图,让“产业兴”真正转化为“百姓富”。

交通破局:打通城乡发展“主动脉”

交通是发展的“先行官”。石古岭村党支部抢抓王姚线南延线建设机遇,推动这条连接红安红色资源与黄陂绿色生态的交通干线通达全村,为村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完善配套设施,2023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完成村内主干道及公共场所207盏路灯安装,改造主干道沿线立面1350余平方米,绘制文化墙画921平方米;对村庄至农业园区的道路进行刷黑改造,彻底告别“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的旧貌,既方便村民出行,更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生态塑形:打造宜居宜游“后花园”

对标黄陂木兰花乡的建设经验,石古岭村党支部在环境整治中坚持“颜值”与“气质”并重。通过发动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清河大行动”等志愿活动,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让村庄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胡王家湾投入200余万元,完成2公里道路刷黑、2.3公里“户户通”建设,改造院落9座,新建文化广场2处、体育场1处、冲水公厕1座,打造房前屋后小微景观4处,种植绿化树木1000棵,让村落变成“花园式社区”;邓家田湾村民自发捐资16.5万元,组建能工巧匠施工队建成井水项目,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难题,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

文旅赋能:绘制全域旅游“新图景”

依托“红+绿+水”的资源禀赋,石古岭村党支部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旅游版图。与《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合作举办《农耕、民俗文化艺术摄影》活动,40余名摄影师两度进村采风,用镜头定格石古岭的山水人文之美,大幅提升村庄知名度。

红安西环路网(王姚线)全域旅游线通车后,石古岭村成功串联红安红色研学与黄陂绿色休闲资源,形成“一日跨两城、红绿双体验”的旅游新场景。同时,村庄规划建设应急研学基地,结合滠水流域治理,打造集旅游观光、研学实践、生态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地,让“过境游”升级为“深度游”。

民生暖心:提升幸福生活“温度计”

石古岭村党支部把民生工程作为“暖心工程”,全力推进清泉自来水进村入户,让村民喝上“放心水”;在湖北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帮扶下,建成上新集镇乡村振兴人才学校和电商培训教室,开展3期电商培训覆盖300余人次,培育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此外,党支部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物资与关怀,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如今的石古岭,产业有活力、交通有底气、环境有颜值、民生有温度,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石古岭村党支部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的道路上深耕细作,努力将石古岭打造成为鄂东乡村振兴的标杆村,让滠水河畔的这颗明珠愈发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