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在红安县七里坪镇黄安村三圣庵东侧的山腰窝中,有一座坟墓,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之中,这是抗战时期牺牲的黄安县县长唐仁玙的坟墓。
唐仁玙与他的墓
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时,唐仁玙在家书中写道:所谓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现在可说‘日本不灭,何以为家’”?当年日寇肆虐,在黄安县抗日战场上,唐仁玙用生命诠释了“日本不灭,何以为家”的铮铮誓言。
1939年秋,为了配合武汉大会战,唐仁玙受命于危难之际,由国民党一七一师团长改任黄安县县长,他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开展黄安县抗日动员工作,创办“抗日干部训练班”,为武汉会战北线阻击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8年10月27日日军侵占黄安县城
1938年10月,黄安县城被日寇侵占,1939年秋,国民党一七一师团长唐仁玙任黄安县县长,国民党黄安县政府设在三圣庵,秘书曾省吾、县党部书记长钟象乾、科长有吴曙初、李大可(浙江省人)、丁焕章等。当时,国民党县政府能够直接管辖的地方,只有黄安县北部的七里区、华河乡,县东的两道乡和大有乡的一部分,其余地方是敌伪区或游击区,情况复杂,地方混乱,原来的地方政权机构有的溃散,有的隔断,一些敌占区的士绅和原来的县、区干部也都纷纷逃到七里区山里避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黄安县政府、中共党员暨各界爱国人士,于1939年1月在七里坪成立了黄安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县长唐仁玙兼任黄安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是国民党一七一师副师长覃寿乔的爱人梁先生(共产党员)和李公然(共产党员)。抗日动员委员会,不分党派、地域、性别,只要是热爱祖国、积极抗日的各界人士都可以参加。由于黄安县城被日伪占领,黄安抗日动员委员会机关随着县政府转迁,先后设在三圣庵、余家畈等处办公。抗日动员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动员抗日。抗日动员委员会采用教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戏剧、办壁报、写标语、画漫画等形式,宣传动员民众抗日;组织群众建立瞭望哨;在交通要隘设盘查哨;设立递步哨,传递公文信息;还发动群众组织运输队,战时抬运伤员。这个时期军民团结,抗日激情高涨,群众对抗战工作非常支持。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40年冬,黄安县政府为了加强抗日力量和重建区乡行政机构培养骨干,在七里坪附近的二屋村(今观音阁村二屋塆)创办“抗日干部训练班”。唐仁玙县长兼任校长,一七一师政治部廖某任教育长,熊某当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廖富荪教国际时事,许平教音乐(许平最年轻,曾在陕北抗大学习过,是共产党员),另外黄安县政府派来三人,教育科李公然讲政治,七里小学校长陈祺生管教育,办事员王清溪担任总务。学员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原有的县属公办学校的教师;二是原国民党的联保主任、乡警队长;三是社会知识青年。学员共约百人左右,学员中除3位麻城青年外,其余都是黄安县人。“抗日干部训练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学员进行爱国教育以及军事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训练班分政治、军事、民运、教育四组,统一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军事训练、音乐等科,没有课本,只发了少数油印讲义。受训期间,条件很艰苦,学员们背着木板,学习时就地而坐,将木板搁在膝盖上当课桌;敌人的飞机来了,树林里就是课堂;夜晚开会没有灯,就在野外烧几堆柴照明,学员们称此为“野火会”;三餐都是糙米饭,一钵萝卜;晚上没火烤,一间寝室一盏梓油灯。
唐仁玙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清正廉洁的作风。父亲唐生泰也是军人,曾是唐生智的卫兵;两个胞弟唐仁琮、唐仁瑞在唐仁玙的影响下都参军抗战,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在安徽抗日战场上,唐仁玙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关于作战方面,我们早具决心,抗战到底,不问境遇如何,决不作城下之盟,我们当此国难,身为军人,当继续不断努力杀敌,来尽匹夫之责。”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抗战报国之情。战乱年代,家中经济困难,妻子写信给唐仁玙,希望给家中寄钱纾困,唐仁玙在回信中写道:“知道你们很好,惟金钱方面比较困难,这是我力薄不能接济、对不起你们的地方,深感愧欠,仍请谅之!你知道我的,我素来主张杀贪官污吏。我做了县长,当廉政守法以奉公,希望你们不要我贪财,更希望你们不要来信逼款。”在那个贪官污吏遍布的国民政府染缸中,他任然能够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尤为难能可贵。
1940 年,国民党一七一师师长漆道徵在檀树岗召开军政会议,出席会议的人有:副师长覃寿乔、十六纵队司令李九皋、县长唐仁玙、十六纵队独立支队副支队长钟象乾等,与会人员一行在檀树岗程维德村河堤上遭日寇飞机轰炸,唐仁玙县长不幸殉职(后来河边立有“黄安县长唐仁玙遇难处”石碑)。唐仁玙县长牺牲后,抗日动员委员会里的一些共产党员,如秦奕文(马来西亚半岛华侨)、李以民、李公然、张联帮、许平(共产党员)等人,先后暗自离走,抗日动员委员会就名存实亡。听到唐仁玙县长殉难消息,“抗日干部训练班”学员都担心继任唐县长职务的人不按原来的宗旨办,工作就无保证,思想混乱,一七一师的教师也都忧形于面。不久,转移到大楼村举行了简单的散学典礼。为了纪念唐仁玙县长,当地军民就把他安葬在三圣庵与余家畈之间的山上,坟墓保存完好,现已成为红安县文物保护单位,并把时任县行署主任钟象乾为唐仁玙写的一篇祭文刻于墓碑背面。
碑文为:“唐君仁玛号璠瑜,籍隶湖南东安,军校六期毕业。二十七年秋,国军转进。吾邑沦陷越数月,鄂东行署主任程仲苏先生遴选唐君主持县政。当时县城被寇占据,设署于紫云乡之三圣庵,土阶茅茨,大雅可观。三圣庵余家畈王家冲机关林立,杨儿岭之西,七里坪之东,变为吾邑政治军事重心,抗战策源地,此皆唐君惨淡经营之力也。唐君赋性刚毅,勇于任事,吾邑公路横亘于中,由河口至县城桃花永家河之间,举凡重要村落路口,均被寇扼为据点,县境截两断,唐君披荆斩棘,仍赴各乡推行政令,虽险阻艰难,在所不计,其于动员群众破坏公路桥梁,与夫人民抗战意识之提高,自卫力量之充实,均不遗余力,不数月人和政举,秩序井然。二十九年春,一七一师漆师长驻节檀树岗,召开军政会议,出席者李司令九皋,唐县长仁玙暨军政各级首长,仪以党部书记长及十六纵队军职之身,亦奉召参与其事,不意敌机侦悉,大肆轰炸,檀树岗,几成焦土,唐君竟身殉职,瘗其忠骨于三圣庵之北麓,并立墓碑,三十三年春,仪由经扶返坪道经唐君殉职处,缅怀往事,倍感凄凉,曾占七绝一首,以吊忠烈之魂,诗云,君为令尹我言官,生死分明一刹间,回首几番伤往事,长堤空见柳含烟。呜呼!其知也乎,其不知也乎,一哀也已!至唐平生革命事迹,仪不甚详,谨就其宰吾邑之荦荦大者及殉职情形,笔之于上,聊资纪念耳。”
青山埋忠骨,松竹伴英魂;大别山红旗猎猎,倒水河绿水悠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唐仁玙就是这种精神的践行者。
唐仁玙简介。
唐仁玙(1907-1940),字璠垣,湖南东安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学员。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随军转战台儿庄、上海、南京、蚌埠等地,屡立战功。1938年底,被任命为湖北省黄安县县长兼县军民抗日游击总队队长,协助阻止日军对武汉的突袭合围。1940年4月,在七里坪北檀树岗乡程维德村参加国民革命军一七一师的军政会议时,遭日本飞机轰炸,不幸牺牲,时年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