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早上九点,执行员余军剑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响起。
“目标锁定!你们布控的被执行人徐某现在我辖区派出所!”听到公安机关传来的消息,执行员精神一振,立即召集队伍,一场“收网”行动随之展开。
时间回到2022年,被执行人徐某因民间借贷纠纷被法院判决偿还申请人王某7万元,但徐某长期隐匿行踪规避执行,案件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2025年,徐某又向另一申请人张某借6万余元未还,其不仅对法院生效判决置若罔闻,更玩起了“人间蒸发”的把戏。两申请人的焦虑与无奈,沉甸甸压在法官心头。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员余军剑依法向徐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法律文书,但均石沉大海。同时穷尽常规查控手段:多次查询徐某名下银行、不动产、车辆、证券、工商登记、互联网银行及理财产品等财产信息,发现其账户余额寥寥无几,名下既无房产车辆,也无其他可供执行的显性财产,传统的“四查”手段在“二进宫”的徐某面前收效甚微。执行员还多次前往徐某户籍地、可能的居住地查找,邻居及村委反映其常年不在家,具体去向不明,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遭遇“人难找”的现实困境。
为有效破解查人找物难题,执行局激活了与公安机关建立的“查人找物协作联动机制”,经严格审批程序,执行局迅速整理徐某的身份信息、涉案情况、法律依据等材料,向公安机关正式移送了协助临控被执行人的请求函。
公安机关立即将徐某的信息录入重点人员动态管控系统,一张无形的精密大网在徐某可能出现的社会面悄然张开。一旦发现被执行人轨迹,系统便会自动触发预警,相关信息将实时推送至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和协作公安部门。仅仅一周时间,这张大网便精准捕捉到了“猎物”——公安机关在侦办一起治安案件过程中,依法对涉案人员进行身份核查,意外发现当事人徐某系法院布控登记的失信被执行人。办案民警立即通过执行联动专线,将徐某已被控制的情况及详细位置告知法院执行局。
半个小时过后,执行干警与公安民警在派出所汇合,双方在现场高效、规范地完成了被执行人交接手续。面对执行工作人员的到来,徐某一脸错愕,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多番隐匿踪迹,还是会被法院找到。执行员向其严肃宣读了司法拘留决定书,详细告知其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严重法律后果。冰冷的手铐戴上手腕,赵某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精心构筑的逃避堡垒已轰然倒塌,目前案件在进一步办理中。
这次行动是红安法院依托“查人找物协作联动机制”攻坚“执行难”的一次生动实践。公安机关临控手段的引入,如同为执行利剑装上了精准的“定位导航”,每一次临控警报的响起,都不仅是对个案债权债务关系的强力兑现,更是对整个社会诚信根基的一次有力夯实。当法院和公安机关联手织就的恢恢天网日渐细密,执行之路上“查人找物”的荆棘正被合力劈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