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土地到“甜蜜”经济 何德元带领新红村打造红安苕农文旅品牌

2025-07-28 10:55   陈良新  

红安网消息    在红安县上新集镇,新红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熠熠生辉。这背后,离不开新红村党总支书记何德元,他带领新红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发展红苕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新红村是原上新集村和红马山村合村并居的镇区中心村。该村地处三市三县(区)交界,G346穿村而过,上新集镇区新修的两座滠水河大桥更为其锦上添花,为新红村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一直以来,村民们秉持勤劳耕作的传统,在滠水河畔种植纯绿蔬菜,种菜致富的经验成为后来红苕产业兴起的基石。

何德元书记深知,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他将目光聚焦在了红苕种植上。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把村部中心和G346东端原本零散的荒地连成片,建成规模种植基地,推行“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模式。村委会全盘统筹集体运营,制定科学合理的红苕种植规划,并给予专业生产指导。合作社统一供应种苗,传授先进种植技术,还以保底价收购红苕,让农户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红苕种植中。

在种植环节,新红村连年扩大红苕种植面积。2025年,村里栽种红苕300余亩,党员干部带头,组织村民们在田间忙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村委会安排专人负责村集体土地各生产环节,务工人员有二三十人,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近就业机会。为了确保红苕的产量和质量,村里安排一名党员全程负责红苕移栽前中后期各项管理、服务及技术指导工作,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在发展红苕种植过程中,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确保红苕品质绿色、健康。目前,红苕苗长势良好,预计今年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为了进一步延伸红苕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何德元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筹建上新集苕粉厂。2022年,固德威机械助力上新集苕粉厂建成,新建成的标准淀粉加工车间配备了一套时处理3吨的自动化淀粉生产线,全流程机械化处理,出粉率高。如今,上新集苕粉厂机器运营状态良好,日加工红苕量能够达到1.5万斤。今年上半年,还对苕粉厂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淀粉提取和粉条加工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除了依靠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及本村农户种植的红苕外,村委会还持续大批量地收购周边村群众种植的红苕,有效地解决了红苕的销路问题。

每到收获季节,游客们来到新红村,他们走进田间,亲自体验挖红苕的乐趣,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质朴。游客们还能在村里品尝到烤红苕、苕粉菜肴等特色美食,购买到新鲜出炉的苕粉产品作为伴手礼。同时,新红村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渠道推广销售,成功拓宽了红苕的市场。

驻该村的红安县农发行工作队通过消费帮扶,解决新红村农产品销售难题,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如今,村民不仅能依靠自家“小菜园”获得收入,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户均年收入也能达到2000~3000元。

随着红苕产业的日益红火,新红村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利用原村老砖厂闲置土地,将新建一处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和老年人公共食堂,已在申报前期项目。

农旅融合发展,建设和美乡村

新红村还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这里还是开国将军吴振挺的故乡。何德元说:“红色文化是新红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他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与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之路,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打造红色旅游乡村。

何德元带领村“两委”班子,加大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力度。他们对吴振挺将军故居进行了精心修复,还原了故居的历史风貌,让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将军曾经的生活场景。同时,完善了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文化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为游客的到来提供便利。

在镇村指导下,将原红马山村村部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了镇级老年人中心学校。今年6月30日,何德元组织新红村全体党员在老年人中心学校一楼活动室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暨党支部主题教育学习活动。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何德元组织村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垃圾、污水,拆除破旧房屋和乱搭乱建,绿化美化村庄环境。

如今的新红村,红苕产业蓬勃发展,红色旅游方兴未艾,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成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