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在红安县城东片区征补指挥部墙上,一张标记五颜六色的进度表格外醒目。
6月11日启动征补,7月16日签订最后一户协议,42个已拆除的红色标记连成一片红海。这背后,是杏花乡扎实开展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是杏花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出的民情地图。当教育、医疗、体育等民生工程即将在城东这片热土拔地而起,那些带着体温的征补故事,正成为新城建设最温暖的注脚。
党建引领聚合力 党员干部当先锋
“征补工作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更关乎城东新城发展大局,党员干部必须冲在最前面。”面对红安一中新校区建设的征补硬任务,杏花乡党委第一时间召开征补动员部署会,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双指挥长,统筹全乡160余名党员干部,组建7支攻坚小组,形成“党委统筹、党员带头”的工作格局。
每名驻村干部联合所驻村包联1户,通过“拉家常”“算明白账”等方式,把征补政策、发展前景讲清楚。为了不影响群众白天正常劳作,党员干部们利用清晨、傍晚和周末时间上门走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解读补偿标准。“ 针对这次征补,县政府配套提供货币补偿、产权置换两种安置方案,其中货币补偿按照2600元/平方米进行补偿,产权置换中平房、两层楼房、三层楼房分别按照1:1.3、1:1.5、1:1的比例进行置换,两种方案可以自由选择...”专班工作人员小卢正在耐心地向群众讲解政策,确保群众对政策清楚明白。
心系群众解难题 温情服务暖人心
“征补不是简单的‘拆’与‘建’,而是要让群众在发展中得实惠。”杏花乡党委政府始终把群众诉求放在首位,用“温情服务”破解征补中的“硬骨头”。
村民秦大爷起初对征补有抵触情绪,包保干部连续7天上门,不仅帮他解决了住房担忧,还邀请他到一中新校区规划现场参观,最终老人主动签下协议:“你们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办,我信得过!”
征补期间,杏花乡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550余次,解决协调安置房过渡、帮助搬迁运输、办理水电销户、调解家庭分户纠纷等实际问题46个,用真心换真情,让征补工作从“要我拆”变成“我要拆”。
高效攻坚显担当 实干实绩惠民生
“白天走访讲政策,晚上开会碰难点,深夜还在整理资料”,这是征补攻坚组的工作常态。为加快进度,党员干部们放弃周末休息,建立“每日碰头会”制度,实时解决问题,确保工作高效推进。
面对最后10余户“观望户”,杏花乡联合城管执法局、应急管理局开展政策宣讲活动,请已签约的群众分享体会,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最终10余户全部在规定时间内签约。当最后一份协议签订时,攻坚组的党员干部们相视一笑,眼里满是疲惫却透着欣慰。
据了解,一中新校区建成后,不仅能缓解城区就学压力,还将带动周边交通、商业等配套设施升级,为城东新城发展注入新活力。“现在签了协议,将来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咱们城东也能更热闹,这是好事!”村民们算起“长远账”,对未来充满期待。
从政策宣讲到矛盾化解,从温情服务到高效攻坚,杏花乡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严格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用一个月的“加速度”,完成了42户征补任务。随着一中新校区建设的推进,这片充满活力的城东土地,正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