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语听雨长胜街

2025-06-22 10:12   杏花乡人民政府   秦福军

夏至的雨,细密如雾般罩住了长胜街。街两旁青砖黛瓦的老屋默然伫立,木格窗棂上雨痕蜿蜒,如同岁月之泪,正无声流泻着近四百余年的沧桑。我踏着被雨水洗得发亮的青石路,仿佛行走在时光的洄游深处,每一次足音叩响,皆隐隐震醒沉睡在石纹里的旧日魂魄。

脚下的石条路,早已被行人步履磨得温润光滑。雨滴敲打其上,溅起细碎水花,像是往昔喧闹市声的余音回响。这街巷曾号称“小汉口”,街面两旁的粮油漕行鳞次栉比,竹排载着山货特产顺倒河而下,直抵汉口;再载回都市的工业品和生活物什,又销往四面八方——彼时的长胜街,是鄂豫两省间血脉奔涌的枢纽。如今石条缝隙间微生青苔,雨水正于其间汇成小小溪流,缓缓流淌着,无声地抚过石面,仿佛仍不舍昔日商贾络绎、舟楫往来的繁盛光景。

然而,真正撼动心魄的,是革命洪流在此地奔突时遗下的印记。我驻足于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座革命法庭的旧址前。雨丝斜飞,无声淋湿了那斑驳木门。遥想一九二七年,法庭在这里初立,正义的霹雳便镇住了土豪恶霸的骄横气焰——工农协会的志气如同此时檐下滴落的雨珠,骤然凝聚而迸发,猛烈冲刷着旧世界的根基。那审判之声虽已杳然,而雨点敲击木门的轻响,仿佛仍是在叩问着历史深处那声震寰宇的庄严宣判。

往前走,更见历史浓墨重彩的笔触: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的门楣静默低垂。细雨轻洒在旧砖墙上,仿佛默默重述着当年大军集结时的誓言。1931年,徐向前、陈昌浩等人正是在此,将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合编为声威赫赫的红四方面军,此后他们如利剑出鞘,成为革命熔炉里锻造出的三大主力之一。雨水顺着古老的瓦檐滴落,不知是否在反复冲刷着那些被硝烟浸染过的砖石,力图洗出英雄们曾经铿锵的足音与滚烫的誓言。

雨幕之中,今日的长胜街亦未沉寂。游人擎着鲜艳的伞,点缀着古朴街道的凝重底色。店铺里,红军帽、红五星样式的钥匙扣等“红色”小物件琳琅满目,它们与新漆的店铺招牌一起,在雨色里折射出鲜亮的光晕。当年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所在地,如今成了售卖纪念品的小铺——革命年代在长胜街48号印制苏区纸币的机器轰鸣早已消歇,而今这里传出的,是游客挑选物件时细碎的交谈与笑声。在曾充作“列宁小学”的旧址门前,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正叽叽喳喳地簇拥在雨中合影留念。稚嫩身影与背后肃穆的历史建筑叠印在一处,碰撞出一种奇异的和谐——逝去岁月中播种的理想种子,已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绽出了鲜嫩青芽。

细雨渐渐稀疏了。我最后驻足于革命法庭旧址的庭院深处,雨滴自苍老檐角滴落,敲打院中石板,溅起微小的清响。这声音在寂静的院落里,如诉如泣,如鼓如磬;我闭目凝听,那雨声仿佛汇入了历史深处无数先辈的足音与呐喊——雨水反复濯洗着石条,也冲刷着岁月尘封的记忆。

长胜街的每一块青石,都是沉默的证词;每一滴檐雨,皆如不绝的传诵。历史并非深埋于地底的冰冷化石,它由这石条、这雨滴、这络绎不绝的人迹,被重新唤醒并接续奔流——我们行走其上,便也走入了那条从未断绝的时光长河。雨声渐微,石上水光却愈发清亮,映照出我们脚下所延伸的,一条被信仰与希望反复淬炼、永远指向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