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张果老村?这其中到底有怎样的传说?带着好奇心,我曾几度探访红安县二程镇张果老村,从健在的几位80多岁的老者口中,得到了一些线索,寻找到了村名的来历与答案。
张果,史载唐朝人。因相貌苍老且长寿,人称张果老。关于张果老成仙的传说版本有三,有说吃千年人参的、有说吃千年何首乌的,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这个吃何首乌的。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女山寺的一位和尚挖菜地时意外地挖到一株硕大肥嫩的何首乌根,形似人形,吃了便可以成仙,从此便长生不老。老方丈立即吩咐伙房用水洗煮了。
于是,老方丈召集全寺众僧于大殿开会,研究如何分食何首乌。伙房僧人也参加了会议。这时恰巧张果老赶着毛驴从东方访友归来,饥饿交加。他老远就闻得寺内异香扑鼻,沁人心脾。遂快步进入寺内,钻入伙房,揭开锅一看:呀,粉嫩粉嫩的一颗何首乌已经煮熟,像新生的婴儿安详地熟睡在那儿,可爱之极。馋得张果老垂涎三尺,他也顾不了许多,下手捞上来就吃,片刻之间就把整个何首乌根三下五除二给报销了。顿觉浑身舒畅,神清气爽。
张果老自己吃饱喝足之后,又将剩下的何首乌汤给坐骑毛驴喝了,随后便躺在伙房前休息晒太阳,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众僧开会毕,准备分食何首乌,蜂拥进入伙房一看,锅已空空如也。发现是张果老偷吃了它,方丈焉能善罢甘休?沉思片刻,认为仙物已被此人吃掉,现在当务之急是打死此人,分食其肉,也可以得到仙气。随即令武僧操起棍棒等器械捕杀张果老。吵嚷声惊醒了张果老。他见势不妙,偏身骑上驴,落荒而逃。不想倒骑在驴身上,他一手抓住驴尾巴,一手在驴屁股上使劲捶打。越过山梁奔到山西头湖边,只见湖水茫茫,已无去路。眼看就要丧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驴怪叫一声,四蹄生风,腾空而起,乘云驾雾,安稳地落在湖对岸的一座小山上,原来毛驴得了仙力,张果老因此绝处逢生,从此就得道成仙。
据说张果老的驴能“日行数万里”,休息时,还可以将驴折叠起来,放入口袋里(有点像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若需要时,朝纸驴喷口水就变成驴。古时有诗赞张果老: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张果老的神话故事有“张果老和他的纸驴”“唐玄宗赐婚张果老”等等,但说得最多最经典的是张果老的长寿。张果老自称尧时人,有长生不老之术,死而复活之术,唐太宗、唐高宗征召他都婉拒。武则天征召他出山时,张果老以“死”回绝。虽受唐玄宗征召朝见张果老,最后,他拒绝唐玄宗要把玉真公主嫁给他,他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回到中条山,又施“死”术,遁迹江湖。
这些动人故事,在《旧唐书》《新唐书》《明皇实录》《八仙出处东游记》《初刻拍案惊奇》等书中均可找到。
走进张果老村祝家湾,我们看到一块石碑立在那里,上书:张果老村因其境内张果老山而得名,为二程镇辖行政村,共8个小组,13个自然湾,面积16平方公里,800人。相传盛唐年间,“八仙”中年龄最长的张果老自中条山出发,肩负一担寿礼赴南海为观音祝寿,途经红安黄陂、大悟交界的滠水时,遇河水突涨,在用力跨越河水时扁担断裂,所担寿礼落于河两边,一个幻化成张果老山,一个幻化成黄陂的寸腰石。
我采访过56年党龄,当过30年村干部现年82岁的彭典谋,访问过80岁的原村主任彭盛才,与70多岁的村民彭修庆和彭季桥等座谈,大家众口一词,对村名来历与石碑说法完全一致。
彭典谋后来提供一种新的线索,他说,有人又说叫“张阁老”村,到底哪个准确,谁也说不清。这又把我们的探索带入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境地。
为一探究竟,我们来到小彭家湾,找到正在田间劳作的吴恒高老人,他88岁,除了腰有些佝偻外,仍气色红润,精神饱满,谈锋甚健。他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包过窑厂,种过烟叶,干过养殖业,曾是当时受到市县表彰的“潮男”。他告诉我,张果老山上修筑营寨,有城墙,天平军曾在山上驻扎与清兵战斗过;1930年,这里曾大肆屠杀过革命人士,罗厚福的游击队经常在这里昼伏夜出,做过顽强的斗争;新四军在这里抗击过日本兵,炮弹曾落在正在插秧的村民旁边。
从吴恒高口中我们获得了一个意外信息,张果老村自古以来长寿的人比较多。彭家嘴湾的韩姓老人活了107岁,他的儿子活了80多岁。小彭家湾30户人家几乎家家有80岁以上老人,80多岁的吴恒金每天还能骑着电动车从家里往返桐柏集镇。小小甘冲湾80岁的老人有3位。长寿基因不仅体现在男性,远嫁他乡的姑娘也多有高寿者。如嫁到烟炉山村王家大湾姑娘96岁,嫁马鞍山村老人91岁依然健硕;嫁到洪湖老人达96岁高龄。
问到长寿的秘诀何在,吴恒高老人笑了笑。说:张果老成仙得道不是偷食了人生果吗,我们村历史上也种过人生果呀。什么人参果?我们禁不住问,吴老告诉我们,张果老村不是有个顺口溜“三岭四条冲,向阳又通风”吗?这么好的山水,这么肥沃的土地,曾经靠种红薯繁衍生息,养育了一代代人。大集体时,我们这里还是有名的李子之乡,漫山遍野种的李子,桃子、柿子等压弯了枝头。这红薯李子不就是埋在地下挂在树上的人生果吗?
吴恒高介绍了该村种植红薯的悠久历史,彭典谋也津津乐道过,彭典谋说,我们这里的红薯品质好、养分足,口感特别香甜软糯。老一辈对它格外有感情,至今我还种了5亩多。除了自己吃,在武汉的女婿年年叮嘱我要多种点,丰收了,他们要拉去吃,还要送人情。
也许,吴恒高,彭典谋们就是活在我们眼前的“张果老”,那长寿的人参果就埋在一垄垄土地里。
至于“张阁老”谐称“张果老”一说,似乎与红薯种植和多长寿者之谜,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明朝嘉靖重臣张璁,六年首辅,为人清廉,关心民瘼,是一位体恤老百姓生活的好官,而红安有史记载红薯大量种植广为推行又是在明朝嘉靖年间,老百姓为了纪念感恩这位大人,以其尊号命地名,又何足为奇呢。
张果老村有着这样神秘的传说,像张果老倒骑毛驴一样,值得“回头看”。因为历史文化需要传承,像张果老村这样在乡村振兴路上需要奋起直追的村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