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红安县旅游局党组成员李先员发言。安斯摄
一、旅游资源
大别山横卧中原,地处皖鄂豫三省边界,西起河南省桐柏山,沿东南走向经河南南部、湖北东北部,绵延至安徽西部六安市, 逶迤绵亘,全长140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跨鄂豫皖三省、六市、三十多个县,属南北气候的交汇地带。大别山襟江带淮,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平均海拔千米以上,素以雄、奇、险、幽闻名于世。境内峰峦叠幛,怪石嶙峋,峡谷迭生,瀑布凌山,山雄水秀壑幽,松奇石怪峰险,景色十分秀美。其中1500米以上高峰10余座,境内有数处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自然保护区。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号称“中原第一峰”,耸立于鄂皖两省三县交界处,“一山分吴楚、二水入江淮”,周围绵延山脉,或岭盘脊纵,或峭削挺立,风光无限,竞显风流。据国家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评审,大别山风景综合定性评定为胜景,与庐山、峨嵋山同级,堪称世界级风景,开展绿色生态旅游条件极好。
大别山也是一座红色的名山,这里既是土地革命时期黄麻起义的所在地,也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一军、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先后在此组建、重建或改编;既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根据地,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揭开中原逐鹿之战大幕的目的地,是革命遗迹最多的地区,拥有13处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所建树,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旧址、纪念建筑、革命文化以及他们所承载的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尚的思想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核心的伟大的大别山革命精神,构成了一个红色旅游资源体系。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红色旅游精品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大别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境内人文鼎盛,历史昌隆。早在3000多年前的《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登临而享誉海内外,境内名人、名将、名寺、名址遍布,文化底蕴丰厚。因处于南北交界处,为兵家必争之地,秦皇汉武、曹魏唐宗曾在此跃马扬鞭,这里留下了许多古战场遗址,形成了独特的军事山寨文化,是开发古色旅游的好出处。大别山是深大断裂合围的地质块体,是中国东部介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中间地体;和青藏高原一样,是世界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属国家级地质公园,地热温泉丰富,是开展保健探险运动休闲的宝地。
大别山四周被数十座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环抱,区域经济繁荣,市场需求旺盛,交通基本成网,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充满着无限商机。大别山旅游开发将对鄂豫皖周边、长江三角洲、武汉、郑州、西安等城市群产生巨大吸引力。
二、发展现状及问题
尽管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和文化名城众多,但旅游开发仍处于零星分散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同井冈山、延安、韶山等地相比,无论是知名度、旅游效益都相差甚远,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
旅游景点(区)的主管部门涉及旅游、文化、宗教、文保等多方面,政出多门,导致红色旅游管理无所适从。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产权问题、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之间冲突,导致旅游开发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合作沟通,产业链无法形成,区域旅游业整体竞争优势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现在的红色景区,大多是事业型管理体制,这些单位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更多的是等客上门,没有按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把红色旅游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红色旅游的市场运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二)历史文化内涵未深化
大别山是革命的圣地将军的摇篮,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文化内涵,但是红色旅游对其的开发并未深化,内容和形式太过单调,匮乏,严重缺乏文化感染力。大别山和现在的大多红色旅游一样,多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以及图片呈现,枯燥无味,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一张桌子一条凳,两块床板一盏灯,游客进门就转身”的尴尬现象屡见不鲜。历史文化本身就是很乏味,如果在红色旅游中不加以生动化、直观化,那么就更加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且,历史文化的内涵是很多人想要了解的,但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缺少对其的深化,由此一来就更难吸引人了。
(三)旅游资源融合度不强
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是历史文化,缺乏吸引力。过于突出强调政治文化,没有适时地将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进去。大别山所在的红安实际上有许多的生态资源,比如富饶的农产品,天台山的秀美景色等都非常引人入胜。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相对单一匮乏,缺乏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和统一的管理规划。红色旅游有着明显的政治色彩,不像其他旅游景区游客长期稳定,由于没有很好地与其他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所以难以长期吸引游客,导致没有达到想要的旅游效果。
(四)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红色旅游本身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过于强调其宣传教育功能,致使旅游无法满足人们各种体验性的享受。从最近热播的《铁血红安》等电视剧不难看出,大别山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大别山曾经走出过二位国家主席,五百多位共和国将军,红安、金寨、六安、大悟、新县被誉为将军县,战争年代,百万人民参军参战,几十万人为革命捐躯。革命先辈的那些传奇故事,一直都宣传不够。虽然有许多的电影电视是讲述过一些历史事件,但是对人们感召力不强,没有达到宣传大别山旅游景区的效果。
(五)同质化竞争严重
大别山旅游以红色为主,博物馆、纪念馆是目前的主要形式,虽然规模越来越大,但多数特色不鲜明,旅游口号大都为红色摇篮、红色胜地、红色故乡等。表现形式单一,内容雷同,同质化竞争严重。
三、发展机遇及思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为老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作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以沿江地区辐射带动老区整体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将大别山片区作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为老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供了有利条件。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转移就业、实施精准扶贫、构建开放型经济等八个方面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国际和我国东部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长江流域全方位开发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为老区发挥区位优势、以开放促发展创造了重要契机。
1、顶层设计,层层推动。充分发挥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联合体作用,在合作宣言和协议基础上围绕充分发挥红色优势,推进“红”、“绿”、“古”三色融合发展,制定大别山旅游发展规划,细化三省六市旅游合作开发方式,加强省与省、县与县、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无缝衔接,形成以红安、麻城的黄麻起义、将军故里为核心的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以大别山主峰风景区为主题的绿色生态精品旅游线路;以两位国家主席故里为主体的大别山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以带动老区脱贫为目标开发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线路,实现大别山区域的旅游协同发展,形成大别山全域旅游的态势。
2、推进红色旅游向市场化发展。在市场化经济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的发展红色旅游,需要转变经营观念,在巩固提升现有景区品位和档次的基础上,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引进市场主体,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把楚风豫韵文化、民俗、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引入红色旅游,丰富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综合收入,让红色旅游实现由事业接待型向市场产业化发展的大转型。
3、发挥资源优势,开发研学旅游。充分发挥大别山红色资源优势,围绕革命遗址遗迹、名人故居、革命博物馆等红色纪念场馆,通过深挖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历史背景、人文事件,探索红色文化的形成原因。通过场景还原和故事演绎,将其融入到研学旅游当中,通过“学”、“游”结合构建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4、“红”、“绿”融合,发展军事体验游。充分发挥红安“将军故里”品牌影响力,结合大别山独特生态资源和军事山寨文化,开发军事体验游,让游客在群山绿水中亲身感受当年革命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实现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有机结合,拓展红色旅游的受众群体,吸引庞大的学生群体,为大别山旅游注入新的生机。
5、发展影视旅游,扩大品牌影响力。紧抓《铁血红安》播出这一有利契机,以红安影视城为中心,将传统古村落、革命遗址群等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影视外景基地,拍摄红色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通过影视剧的播出,扩大“黄麻起义、千里跃进、中原突围、将军故里”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