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庆林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侧记

2018-08-31 01:46   红安网

2010年4月15日,缠绵的春雨歇了,位于革命老区红安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在春日的阳光下更显庄严静谧,放眼望去,满目清新与苍翠。

这一天,正在湖北调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来到这里,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进入陵园前行约百米,“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贾庆林主席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并致礼后,瞻仰了纪念碑的全貌。他轻声咏诵着碑身两侧董必武、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的题词,深情凝视着碑座两侧那展现了苏区人民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中英勇奋斗、前仆后继革命精神的巨幅浮雕。

红安,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三支红军主力部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贾庆林主席走过纪念碑广场,走进董必武纪念馆。这是一座中式传统的庭院,白墙碧瓦、飞檐翘角,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贾庆林主席向安放在纪念馆正院的董老半身铜像三鞠躬。铜像后面是一幅万里长城的巨幅壁画,展示着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浩瀚胸怀。在纪念馆的展厅里,贾庆林主席沿着时间的脉络追寻这位伟人光辉而曲折的人生历程。

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议旧址)、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西柏坡村(华北人民政府驻地)、天安门城楼(新中国诞生的地方)……伟人的足音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激励着今天的人们奋力前行。在董老1920年为私立武汉中学所题的校训“朴诚勇毅”图片前,在董老写给自己的座右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图片前,贾庆林主席一一驻足,深有感慨地表示,这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随后,贾庆林主席来到依山而建的李先念纪念馆。在这里,贾庆林主席深切缅怀了李先念从一个普通的木匠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将军,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国家主席的光辉历程。从深入敌后到经略中原,从领导湖北到为国理财,在每一个主题单元的展厅里,贾庆林主席都放慢了脚步,深切缅怀这位伟人的历史功绩和光辉历程。在一幅照片前,贾庆林主席再次停下了脚步。那是1988年3月29日,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79岁高龄的李先念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倡导和支持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参政议政。这一理念在其后的每届政协工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践行。

1927年11月13日,在古老的黄安县城爆发了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武装起义——黄麻起义。黄麻起义点燃了鄂豫皖地区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使革命的烈焰燃遍了大别山区。在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时,贾庆林主席认真观看展室里的每一项陈设,详细了解每一部分内容。当听说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红安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时,贾庆林主席神情肃穆,眼神里充满了对烈士们的悼念之情。为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他朗诵了当地一曲脍炙人口的铜锣谣《黄安颂》:“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历史纪念馆,贾庆林主席还看望慰问了部分老同志和革命烈士的后代,关切地询问了他们的生活、工作等情况。贾庆林主席说,红安人民铸造的“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是我们重要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鼓舞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始终铭记革命先烈的历史功绩,大力弘扬老一辈的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继往开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正像贾庆林主席所说的那样,“红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弥足珍贵。它们会穿越历史的时空,滋润华夏大地,滋润民族根基。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外的广场上,雪松傲然挺立,桂花树抽出了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