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山欢水笑人共舞,舞台尽飘幸福歌。每当黄昏,红安县火连畈茶场团山村百姓大舞台上,村民踩着欢快的鼓点,载歌载舞,尽情欢唱。路灯亮了,山村的夜晚不再寂静。火连畈茶场团山村第一书记林国栋见证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一个地方待上7年,简直每走一步都会触景生情。”林国栋在曾经在团山村组干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2000多个日日夜夜,团山的山头我爬过,老虎头的泵站我修过,村民的家里我住过,老百姓炒的腌菜我也吃过,总有一股干事创业的劲头激励我。”
7年前,林国栋作为红安县检察院驻火连畈茶场团山村“三万”工作队的队员驻村帮扶。2015年,他受红安县委组织委派,担任团山村第一书记。扎根乡村7年,把青春热血凝练成责任担当,正如他所说:“团山村,是我的第二故乡。”村里的情况,他很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他很了解;村民的心愿,他很知情。他不仅是履行了第一书记的职责,而且与村民建立深厚的感情。
初到团山村,工作如何开展?能不能得到村干部和群众信任和支持?林国栋将信将疑,甚至有点不自信。面对村民的质朴善良,林国栋觉得,用真心对待每位村民,赢得的不会仅仅是真情。团山村支部书记汪德荣介绍:“林书记到村时,就向我们提出做好阵地建设、精准扶贫、公共设施‘三大文章’”。
群众最期盼什么?他先摸村情,听民声,只有让群众富起来,才是根本。村级富不富,首先看支部。首先抓实“民心党建”工程,以心换心,把群众当亲人。
“给钱给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林国栋决定从建堡垒、强基础抓起,立规矩,扬正气,补短板,惠民生,通过建设人民满意的村支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初来乍到,他发现个别村干部由于工作不细心、不细致导致群众产生误会和不满,日积月累形成了“老疙瘩”,工作积极性不高。于是,他和支部书记汪德荣商议后,组织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召开恳谈会、座谈会,让村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让大家在相互沟通中消除分歧。同时,对村“两委”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进行讨论和完善,建章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各项工作有人主抓、有人负责、有人落实、有人带头。
个人富不算富,关键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林国栋带领全村党员,积极倡导“扶贫攻坚我先上”,一批党员群众勇当致富带头人。党员汪军华多年从事肉牛养殖,自己尝到了养牛的甜头。为带动贫困户集体致富,林国栋多次到他家宣传党的政策,引导扩大养殖规模,创办军华家庭农场。2017年底,该农场肉牛存栏量已达100余头,不仅增收而且带动贫困户脱贫。
扶贫先扶志,输血更要造血。林国栋常说,要想当好领路人,首先要当好明白人、细心人。他认真研读扶贫政策,吃透精神,现学现用。火连畈茶场下辖三个行政村,驻村工作队有政策理解分歧时,也总喜欢向林国栋咨询。火连畈高河村支部书记高春河开玩笑说:“林书记就是我们这几个村最便宜、最省事的‘政策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林国栋先后发动桃花源家庭农场、绿漫园生态种植等6个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带动团山村24户贫困户就业增收。贫困户汪喜秃因病致贫,2016年,他申请到“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当年增收4000元。2017年,因政策调整,该岗位不再提供。由于身体状况不好,不能外出务工,眼看收入来源减少,平时言语就不多的汪喜秃整日愁眉苦脸。针对这个情况,林国栋和村干部多方协调,把汪喜秃介绍到就近的“紫云剑豪”青茶基地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2017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汪喜秃从茶场老板手中领取到3000元工资后,迫不及待地向林国栋“报喜”。
如何实现村强民富?作为第一书记的林国栋探索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他认为,整村推进+产业先行+因地制宜,三者同步跟步,缺一不可。那么,既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和劳力,又能够有稳定收入,强村富民的好项目,从何而来?
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然而,红安精准扶贫政策恰如“馅饼从天降”,如何抢抓机遇,分享政策“红利”?贫困户一旦搭上产业扶贫的顺风车,就意味着朝着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迈进。
2016年初,红安县启动“光伏发电”项目,光伏扶贫成为一劳永逸的产业扶贫项目,这就意味着在家门口开设“绿色银行”,贫困户不仅无需承担一分钱的贷款,而且有长期稳定的收益。
团山村地处偏僻,交通条件并不优越,能不能争取到这个项目,当时林国栋心里还真没底。团山村财经会计汪友良至今记忆犹新:“当初,由于不懂光伏发电的好处,还以为有污染,很多村民不同意在我们村落户光伏项目。”首先统一思想,立即召集村组干部集体研究,形成共识,一定要争取引进光伏项目。“林书记为这个事好下力!”村党支部书记汪德荣介绍:“他连续几天扯着我们几个村干部开会,分头到村民家中做工作。”项目是否争取到位?林国栋趁热打铁,连夜写项目可行性报告。初春,乍暖还寒,山村的夜晚,依旧那么清冷。团山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办公室独灯作伴,林国栋昼夜未眠,可行性申请报告大功告成。天刚亮,林国栋怀揣着点燃脱贫希望的申请报告,驱车直奔县城,在上班前第一个推开单位办公楼大门,第一时间向院领导汇报,积极争取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火连畈茶场光伏发电项目落户团山村,建成光伏发电项目233KW,24户村民受益,年均获利3500元,村级受益50KW,每年获利5万元。
团山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带来民生福祉,该村改建道路1.5公里,5个自然湾6个村民小组水泥路面硬化,铺设便民小道4000余米,建文化广场和百姓大舞台3处,新增绿化带1.8千米,76盏太阳能路灯扮靓山村的夜晚,“出门一脚泥,晚上一片黑”成为过去。
团山村美了,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林国栋与村“两委”共同谋划新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