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五员” 下足“绣花”功夫抓扶贫

2018-06-05 10:02   刘玲莉 张胜红 李明

红安网消息 红安县扶贫包保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紧扣帮扶任务,走村入户,当好“战斗员、指导员、建管员、宣传员、调解员”,下足“绣花”功夫,用心、用情、用力抓扶贫。

七里坪镇马鞍山村,位于红安县北部偏远地区,与河南省交界,是重点贫困村。这里网络信号不通畅,成为制约村里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成为了县地税局驻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刘斌和队员们心里的一道“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工作队积极与县移动公司等部门协商沟通,邀请工程师到村里实地测量,并争取到专项资金5万元,为村里架设一条通信专线,沉寂的山村,终于有了网络信号。

按照红安县贫困村脱贫“十有”标准,一年来,工作队还帮村里相继完成全村5个自然湾水泥路面硬化,铺设便民小道2000余米,安装架设路灯50余盏,建设村民健身广场500平方米,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实实在在的建管员。

七里坪镇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戴党明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村在基层党建,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提升,近两年来,马鞍山的变化很大。”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任务。刘斌和工作队员们与村“两委”因地制宜,引进了贵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帮助协调土地流转,做实群众工作,吸纳51户、147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前期入股的贫困户已拿到首批分红,户均增收5000余元。

七里坪镇马鞍山村贵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戴海红说:“工作队对老百姓土地的调解,再跟老百姓的对接方面,都对我很大的帮助,特别刘斌同志,为基地建设和土地流转,没日没夜地为我们无私奉献。”

七里坪镇马鞍山村袁家河塆贫困户任全松说:“ 驻村工作队在我们村里面确实好,隔三差五来看我们贫困户,还带着我们在基地上来帮忙做事。”

七里坪镇马鞍山村贫困户戴月明说:“一个星期要来看几遍,要不是他们,我们还脱不了贫。”

住在村里的工作队还是乡风文明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从开展美丽乡村、“道德讲堂”、“十星级文明户”、移风易俗等文明创建活动,到孝道文化、家庭和睦,工作队不断引导村民追求新风尚、带头破陋习。2017年,马鞍山村村民戴安乐、戴新民等数户村民因为房屋后面的排水沟走向而发生纠纷,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后,及时介入,多次上门调解,顺利化解了村民矛盾。

戴安乐说:“房子后面的水沟,经过刘队长和我们村委、在家里的家户一起协商。你退一步,我退一步,使水沟得到解决。”戴新民妻子说:“刘队长与村委调解好多次,我也满意。”

工作队还切实担当起帮扶作用,强支部堡垒,激发干部群众的干劲,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县地税局驻马鞍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刘斌说:“在入户过程中,遇到矛盾就地解决,平均每周入户两次以上,及时精准掌握每个家庭脱贫信息,在产业扶贫上,引导市场主体争取项目资金,协调土地流转及贫困户对接,确保每个贫困户有两个以上的市场主体对接。”

县第三扶贫工作总队总队长姜富贵说:“我们驻七里坪镇督查队,巡查督导各个驻村工作队,对存在工作敷衍塞责、不严守纪律规矩的工作队员,采取通报、约谈、建议退换等方式,及时进行处理,对工作突出的典型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以点带面,引导他们当好“五大员”,用铁的纪律和严的作风确保工作队和村两委,合心、合力、合拍,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扶贫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歇!红安县做到了乡有督查队、村有工作队、户有帮扶人,9724名党员干部包保39426户贫困户,1398名优秀干部组建399个驻村工作队和12个督查队,紧扣帮扶任务,带着责任,带着情怀,夏战骄阳冬战雪,当好脱贫攻坚的战斗员、基层党建的指导员、美丽乡村的建管员、乡风文明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与群众共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用真心、真情赢得群众的好评。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工作队化解各种矛盾1872个,为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6883个。2017年,县群众信访量同比下降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