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仅开出一张门诊输液单
协和医院陶晓南教授22年坚守合理用药红线
图为:陶晓南教授(左三)面对患者时总是耐心问诊 通讯员刘坤维摄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迅通讯员涂晓晨刘坤维
致良知,慎细行,开方存敬畏;
医恶疾,维大德,笃志有仁慈。
横批:圣手仁心
省楹联学会王娟撰
感冒咳嗽看个门诊打几天“吊针”,无论是在大医院还是小诊所,无论是在患者印象里还是医生处方中,这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但对于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陶晓南教授而言,不给门诊患者滥开输液处方,却是他坚守了22年、不可轻易逾越的红线。从1995年开始坐专家门诊以来,他“劝退”了无数主动要求输液的患者,疗效却有口皆碑。
他说:“坚守合理诊疗红线,不滥开输液处方,既保障了用药安全,又减轻了就医负担,这是医生最基本的底线。”日前,经全省各地各部门层层推荐,省委宣传部组织评审,陶晓南教授当选为2018年3月荆楚楷模月度人物。
劝退输液患者成家常便饭
4月10日,在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门诊,29岁的苗苗(化名)咳嗽、流鼻涕一直不见好,慕名找到陶晓南教授就诊。她说,前几日武汉天气太热,她开了空调,当晚喉咙发痒,不停打喷嚏、流鼻涕,担心自己是着凉感冒,吃了药仍不见好。
陶晓南教授听其症状后询问:“空调清洗过吗?”苗苗愣了一下,连忙摇头说:“赶着解暑,没来得及清洗。”根据苗苗以往哮喘病史,陶晓南教授诊断其患上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对症开了一盒喷剂。
“陶教授,我不用打针吗?”苗苗不解地询问。陶晓南教授解释,空调一个冬季没用,内部积蓄大量粉尘、霉菌,甚至滋生许多细菌,若不经清洗就直接使用,有害物质会随着“空调风”在空气中传播,引发过敏性和感染性呼吸道疾病。
从1995年开始坐专家门诊以来,陶晓南教授劝退了数不清的像苗苗这样主动要求输液的患者,治疗效果却有口皆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坐诊开方的原则是:门诊只开口服药,病情达到入院指征才输液。
陶晓南教授解释,人体血液内的抗生素浓度只有达到一定水平,才有足够威力与细菌对抗。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使用较多的头孢、青霉素类抗生素,都属于“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在人体内代谢很快,需要每天滴注2次至4次,才能维持血液内的药物浓度,而门诊输液一天一针,药物浓度较难维持。他打了个比方,抗生素进入人体内准备和细菌作战,但后备军跟不上,连续反复几次后,不但没有消灭细菌,反而培育出更难对付的耐药菌。这也是很多人反复输液,但病情难以好转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输液本身存在风险。轻的可能只是出现皮疹或注射局部疼痛,重的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发生危险时,患者如果还在门诊,尚可及时处置;如果已经离开医院,则非常危险。
门诊次均药费仅40元
事实上,“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是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
陶晓南教授真的能够做到门诊处方“零输液”吗?楚天都市报记者从医院门诊办公室调取门诊处方“档案”,在数千张处方中按月逐条查询,结果令人震惊:自2015年以来,他仅在去年3月8日开出过1例门诊输液处方。而这张打破“零记录”的处方单,却是“破例为之”。
陶晓南教授回忆,当天下午门诊时,一名男性患者提出要开4天门诊输液。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他更倾向选择口服抗生素治疗,但患者前一天已通过别的医生开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当天再次就诊是为了补一张开药处方。陶晓南教授说,考虑到患者已经开始输液治疗,在不违反治疗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退让了,但再三叮嘱输液如有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陶晓南教授说,不滥开输液治疗带来的一个显著的好处,是直接降低了患者治疗费用,减轻了就医负担。2017年1月至10月,陶晓南教授门诊次均费用为190元、次均药费为40.5元,人均药费占比仅为20%左右。
“输液滥用严重,医患双方都有一定责任。”他直言不讳地说,一方面,部分患者误以为打针比吃药好得快,却并不了解滥用输液的风险,常常主动要求输液;另一方面,出于利益驱动,部分医院和医生选择迎合患者要求,甚至主动热衷开输液处方。
据了解,输液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最主要的因素,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人以上。对此,陶晓南表示,解决过度输液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转变医患双方的用药观念,从制度上与技术上实现合理用药。
把门诊时间尽可能留给患者
作为一名医生,要真正做到不滥输液、合理用药,听上去简单,实际操作却颇有难度。陶晓南教授说,医生必须有过硬的医术,以扎实的基本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保证诊断准确,贴近患者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诊疗方案,让患者明了病情、看到疗效,从而愿意信赖医生,配合治疗。
每次科室晨会,陶晓南教授都会反复提醒医生不要侵犯病人的利益,比如“我们使用药物要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胸腺肽增加免疫力的功能尚待明确,不要一窝蜂使用”,“胸水的病人没有症状真的需要输液吗?”“哪些患者需要联合用药,大家要把握好”,“年轻医生在没有上级医生指导情况下进行诊疗时,一定要谨慎认真”,“超范围药品要签字告知”等等,句句围着病人转。
对于患者来说,陶晓南教授是暖心仁医。为了保证门诊质量,陶晓南教授的专家门诊,每天限挂27个号,且坐诊时间会提前半个小时,目的是把时间留给患者,好与他们充分沟通病情,耐心告诉病人如何正确面对与治疗疾病、为什么输液建议住院治疗等。他经常说,只有充分的沟通,才能让医患双方都满意。正因如此,他在患者中威信很高,许多人慕名找他看病。
据了解,呼吸内科病房自扩充楼层以来,一直实行不加床原则。陶晓南教授说:“病人住在走廊,加床没有氧气装置,放不下抢救设备,谁来保障他们的安全?”他对科室医生提出要求,安排好检查时间尽快确诊,加快床位周转力度,既满足病人的要求,又不改初衷,一举两得。
热衷培养医学“接班人”
陶晓南教授既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教师。他总说,医学生是医学未来的接班人,只有培养好他们,我们国家未来的医学发展才有希望。为此,他总是投入大量精力于教学,认真备课、讲课,注重对学生做人做事的言传身教。
每隔一周的星期四上午11点,是陶晓南教授带实习学生(本科生、7年制、8年制)教学查房的时间。每次教学查房,他总是尽量多花时间在学生身上,综合病历、临床表现、发病特征、诊疗思路、用药方案等具体情况,给学生分析讲解,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名业务强、医德高、素质高的好医生。该项活动已坚持多年,从未间断。
2012年至2017年,他连续6年被第一临床学院学生投票评选为“最受欢迎教师”。陶晓南私下说,这是他认为获得的奖项中最有含金量的奖项。
在临床工作中,他也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培训与点评,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意识与水平。呼吸内科多人获得院、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前三名,这些都离不开陶晓南教授的潜心培养。
医生被誉为白衣天使,每一次诊疗,都是与患者并肩对抗病魔的战斗。在这场事关健康生死的角力中,医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操守,是救死扶伤、防病祛病的制胜法宝。在输液成风的大环境下,3年仅开出一张门诊输液单,陶晓南教授显得有点“另类”。年轻医生们说:“从他身上,看到了医者仁心,看到了这个特殊行业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