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新闻网】红安返乡能人姚峰精心打造田园牧歌

2018-04-23 11:09   黄冈新闻网   毛红平

从“跳农门”到“入农门”

红安返乡能人姚峰精心打造田园牧歌

通讯员毛红平

谷雨时节,笔者来到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瑞沣种植养殖基地。

宽敞气派的蔬菜大棚,直达田间地头的水泥路,青翠欲滴的红薯苗花、奶白色的香菇、精养鱼池、……村支书姚芳余带领我们一一参观。

成立千亩种养合作社

“70后”姚峰,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也是外出致富又被村里请回来的“能人”。此前,他在县农业局下的二级单位上班,后来下岗后从事土地整理,年收入30多万元。

从“跳农门”到“入农门”, 姚峰内心有过挣扎。

在城里上班的 老婆苦苦相劝:“我们现在手中有几百万元钱,够我们下辈子吃的、用的,加上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又在自来水公司上班,不缺钱花,你再莫吃力不讨好,莫去找罪受哈!”

亲戚朋友也极力相阻:“你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现在又要回农村去受罪,何苦呢?”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看到劳动力流失,农田抛荒,心里不好受。”2015年2月,姚峰毅然回乡,接过乡村振兴接力棒。

他深知,农村要发展,关键在产业,未来靠年轻人。

回乡后,他大刀阔斧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投资2000万元打造集农作物种植、特种水产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产业,流转土地近1500亩,帮扶贫困户58户200人,带动集体经济增收。成立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春节后分红。

随后,姚峰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增收,并带动贫困户36户脱贫。

截至去年底,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己建成药材基地200亩,精养虾池、鱼塘400亩,富硒农作物基地200亩,食用菌基地100亩,还拟建旅游休闲等项目500亩,前景十分看好。

“姚峰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我村精准脱贫工作帮了大忙,3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租金、打工增收、政策分红等途径每户可增收一万多元,”龙潭寺村党支部书记姚芳余高兴地说。

新模式初见效益,村民们干劲也大了。年龄大的,主动将自家土地交给合作社打理;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陆续回乡,学技术,挖鱼塘,当起“农二代”。

带着贫困户奔“钱途”

4月3日,在杏花乡龙潭寺村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百亩食用菌基地上看到,一朵朵奶白色的香菇惹人喜爱,采摘装运场面一派繁忙,一辆大型的运输车正紧张的装运食用菌。

“这批货物是要紧急运往武汉市场去的,他们等着急用!” 姚峰一面指挥装货物,一面回答我们的提问。

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流转承包杏花乡龙潭寺村荒山闲田,主要提供淡水鱼、鱼虾、 养殖、收购、销售;农产品、花卉、种植、加工、销售;生态山庄旅游,计划发展中药材种植300亩、养殖水面500亩、红苕种植200亩,在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中带动200多户村民平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

谷雨时节,在杏花乡龙潭寺村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药材种植基地上,30多名贫困户民工正忙着在白术药材基地除草。

“别小看这白术药材,管理好亩产可达2000公斤,每公斤可卖7元,除去种子肥料和人工等开支,每亩可纯收8至9千元,比种植水稻花生强多了。今年虽然受到洪涝灾害损失不小,但我们及早动手,抢种药材弥补损失。”姚峰介绍说。

“我们公司采取包种子、包技术指导、包回收的合作方式,减少姚峰的种植风险,通过示范种植,可带动周边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发展药材种植,致富增收。”安徽亳州凯鑫中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徐超自信地说。

“现在农闲,在基地做工每天有70元的务工收入,活又不累,划算。”龙潭寺村三组贫困户姚中告说,大家一边忙着栽种,一边拉着家常。

“姚峰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我村精准脱贫工作帮了大忙,3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租金、打工增收、政策分红等途径每户可增收一万多元,姚流全等5户一般贫困户在姚峰的带动下今年可如期脱贫。”龙潭寺村党支部书记姚芳余高兴地说。

做强“红安苕”扶贫产业

4月20日,在杏花乡龙潭寺村红安苕基地,几台大型机器正在平整土地,准备栽种红苕。

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龙潭寺村引进的回乡能人姚峰,计划投资2000万元,按照“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打造集红苕、药材等农作物种植、特种水产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产业。

姚峰高兴地说:“目前已流转土地近1500亩,对接帮扶周边村组贫困户58户200人,2017年贫困户户平分红3000元,在基地长年务工的贫困人口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

红安红苕种植历史悠久,以其淀粉含量适中,纤维素及糖份含量高,生食甘甜可口,熟食绵软芳香而声名远播,“红安苕”已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苕作为一种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姚峰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高标准建设1座温室育苗大棚,建立红薯脱毒种苗组培车间,建设特色品种保护与繁育基地,开展种苗繁育与供应。他将红安苕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点,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集中种植红安苕。全县通过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减少人力成本,使红苕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亩产2000公斤,产量15万吨,亩节本增效300元,红薯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5%,带动全县农民增收3000万元,带动1.2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姚峰创办的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已建成可储藏600吨脱毒红薯储藏室,能培育出2亿株脱毒薯苗。

合作社积极推广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应用,运用“互联网+”开展“红安苕”地标产品公共品牌广告宣传与营销,实现红薯产销有效对接,红薯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

跃跃欲试的乡亲越来越多,村里掀起一股返乡创业潮。他们有的回乡投资成为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的股东,有的自己创办志业合作社。

昔日的“空心村”,因更多年轻身影变得活跃起来,不仅聚起人气、财气,还有了生气、底气。

近日,从红坪大道进入龙潭寺村的入口公路正在紧张的扩宽之中,这是该县公路运输局开展的“产业围绕公路走,公路围绕产业建”的又一扶贫亮点。

姚峰的田园牧歌悄然奏响序曲,老区人们对家乡有了新的期许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