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变废为宝的“红安样本”

2015-09-23 10:31   袁桥 毛红平

——看红安县如何整治土地抛荒问题

记者袁桥  毛红平

去年初,一份农情调查报告让人尴尬和忧思:红安县常年抛荒耕地8万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

一年后,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让人欣喜:土地抛荒大整治后,九成抛荒地变废为宝,重现生机与活力。

如何让抛荒地从沉睡中苏醒?9月17日,记者走进红安,探访该县破解困局、盘活荒地的路径和经验。

多种经营模式竞相“纳荒”

通过政策扶持,今年上半年红安新成立农业经营主体143家,新型经营主体达到1000多家,实现农业经营模式三个转变,促使荒地竞相被开发利用。

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红安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全县流转耕地23万多亩,90%以上抛荒田地得到有效整治和利用。

农产品销售向“互联网+”流通转变。全县100多家新型主体利用阿里巴巴红安产业带、佰昌好批网、黄商海阔网等平台,全县农产品20大类750多个产品实现网上销售。

传统生产方式向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变。推广秸秆还田技术。8月18日,全省丘陵山区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及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在红安召开,示范推广花生秸秆回收再利用技术;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猪“150”、养羊“1235”、恒温养牛“360”等标准化生产全面推广,“畜—沼—茶”、“草—畜—树”、稻虾、稻鳅等循环农业模式广泛应用。

依托农产品加工,转变农业增长途径。建好聚合型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较大规模的企业向园区聚集,完善农产品加工园区的配套建设,将2015年争取到的7000万元“四个一批”资金向园区加工企业倾斜。目前,全县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249家,其中规上企业65家。

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夯实了红安农业发展基础,吸引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意识的工商资本,来红安农村经营农业产业。300多位老板来红安发展农业产业,促进企业家向农村流动,荒地资源开发率和利用率大大提高。

十堰房产商投资3000多万元,流转土地1800多亩,打造了董家大湾现代农业科技园。农民吴兴能在太平桥镇流转土地5000多亩,成为全国种粮大户。

社会资本汇聚“垦荒”

9月17日,秋阳高照。红安县太平桥镇新桥村成片菜地,一台台喷灌机正喷洒水雾,鲜嫩的菜薹昭示着丰收的喜悦。

“这就是我承包的600亩地。下个月底,这些菜薹就能采摘,准备运到北京出售。”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菜地,湖北诚信融天集团董事长胡德斌很是自豪。

一年前,这些土地还在荒芜中沉睡。

新桥村位于红安最西边,毗邻武汉黄陂,全村70%村民外出打工,六成土地无人打理,杂草丛生。“田里杂草有一人高,抬头都看不到天了。”村支书梅传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县政府提出土地抛荒大整治,梅传耀看到了希望,武汉房地产老板胡德斌则看到了商机。去年7月,新桥村与胡德斌签约,流转村里600亩荒地种植红菜薹。

一亩地流转价格150元至280元,每天请100名村民打工,一天工资70元。村民们感到这比自己种地强多了,一周时间就办完流转手续。

胡德斌算了一笔账:新品菜薹亩产1000公斤,600亩地可收60万公斤,每公斤可卖60元,销售额可达3600万元。

“引进社会资本投身农业,是抛荒地变废为宝的重要途径。”红安县副县长郭金城说。

为此,县委、县政府出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意见”,今年继续整合1000万元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500万元用于抛荒整治。去年政府出资500万元作为“助农贷”担保资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5000万元贷款。今年县政府再追加500万元担保资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1亿元的助农贷款。

截至目前,全县已吸引30多亿元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达120多个,其中千亩以上园区49个。

“现代农业示范园是我县发展综合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互联网+农业、订单农业的重要平台和实践载体。”市委常委、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说。

今年1至8月,全县新建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园29个,流转面积6.5万亩,投入资金11.7亿元。其中县“四大家”主职领导领衔七里坪镇富安生态农业产业园、高桥镇邓家湾生态农业示范园、城关镇竹林庄园、永佳河镇优嘉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新四大园区建设,已流转面积1.3万亩,投入资金3.5亿元。

留守村民“捡种”荒地

9月20日一大早,高桥镇庙咀湾村5组村民戴大林来到村口公路边,查看路旁田里油菜苗长势。

“这边3亩地就是我‘捡来’的抛荒地。”顺着戴大林手指方向望去,嫩绿的油菜苗刚刚发芽,机耕道一直延伸至田地深处。

同村3户村民因常年在外打工而抛荒的耕地,小而分散,无法流转给大户或企业,戴大林就“捡来”耕种。

县里出台新规,对于因外出打工而无法耕种的零星荒地,在村委会协调下,同村村民可“捡”过来种。若荒地户主计划回乡种田,须提前打招呼,待捡种者有了一季收获后再归还,确保捡种者的收益。

“捡种者不用出承包费,荒地得到了免费翻耕,捡种者与荒地户主双方‘两不找’,都得利。”村支书戴修让说,过去村里也有委托种田的,但一般是亲友之间代为看管,其他人想“捡种”得掏钱。

作为抛荒土地整治试点镇,“捡种”规则让高桥镇荒地成为抢手货。

“据今年初的调查发现,高桥镇9400余亩荒地,九成以上已找到‘新婆家’,其中三分之一是让村民‘捡’走了。”副镇长胡基长说。

“种田保姆”托管耕地

上午7点,到高河村收割10亩中稻;下午2点,又赶到黄土集村打谷脱粒……秋收时节,火连畈茶场火连畈村种粮大户高继传忙得脚不离地。

自己只种15亩地,每年却帮人种500亩地,高继传在茶场最有名气的头衔是“种田保姆”。

“我这个保姆为种田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从育苗到收割各个环节。”高继传说,村里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小孩无力种田,他提供保姆式服务后,村民们只需偶尔抽水、打药,种田要比以前轻松得多。

65岁的徐仕华种了3亩地,最费力费钱的是翻耕、育秧、插秧、收割。插秧、收割1亩地各要请两个工,一天至少付出360元。高继传揽下这些活后,徐仕华每天付出费用只需280元,每亩纯收500多元,人又轻松。

与高继传相比,全国种粮大户吴兴能则是红安最大的“种田保姆”,拥有120台农机的他,今年提供服务的田地面积已达4000亩。

种粮大户吴高波流转300亩荒地种水稻,育秧、收割都由吴兴能代办。黄冈东坡粮油公司在高桥镇的200亩优质稻基地,都由吴兴能负责育秧和收割。

如今,吴兴能牵头成立红安合作社联社,托管耕地8000多亩。联社在各个乡镇成立分支机构,一条龙“保姆式”服务覆盖全县。

“只要县内哪里需要机械耕种,一个电话,吴兴能可将机械调来,保证在一周内完成秋冬播任务。正是因为红安县活跃着‘种田保姆’队伍,抛荒地才得以有效整治和利用。”副县长郭金城说。

红安县大力整治土地抛荒现象,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县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向上趋好,达到了预期目标,完成农业总产值2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农产品加工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3%。